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101节
事实上双方关于技术方面的合作一直在进行。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交换,毕竟中国方面也会在其他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从长期的,战略性的角度来看,这其中关于地缘方面的调整才是政治家们所关注的。如果普京真的感觉不爽的话,真实的原因来正缘于此。
  日期:2009-10-1522:28:53
  
  无论你是否对中俄双方的地缘展开过研究,对于俄国对中国天然所形成的压力,是埋藏于大部分中国人的潜意思当中的。这更多的是缘于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核心区一次又一次的入侵。在古典时期行将结束时,来自东欧平原的俄国,取代的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继续成为了中央之国的恶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高地缘上的。即我们所说的,高纬度之于低纬度,高海拔之于低海拔地区的天然压力。换句话说,高续度与高海拔地区,永远对比之整体环境更为舒适的低纬度纸海拔地区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低海拔低地民族很难对比之环境恶劣的地区感兴趣,即使是迫于对方的压力,进行反击进入对方的领地,也会很快退出来。
  当然,这种规律在古典时期更为明显,在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影响环境的现代社会,低海拔低纬度地区,并非不可逆转这种地缘上的劣势。但首先需要正视的是对方的压力。
  就俄国对中国的压力来说,首要的是地缘上的。不过在上世纪经过数十年的博弈(当然不止中俄双方),中俄双方终于在边境线上造就出了足够的缓冲地带,这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北部的蒙古和西北部的哈萨克期坦。就这两个缓冲国,双方在今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其都保有足够的影响力,以达成平衡。对于夹在中俄之间的这样个国家,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不符合自身的利益。因此这一种平衡是很容易达成的,除非中俄双方的实力对比本身严重失衡了。
  
  由此中俄双方所需要直接面对的地区,主要就剩下东部了,也就是黑龙江两侧。尽管在地理位置上,俄国站在上风口,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优势足以对抵消俄国产生的压力。双方由此最终能够形成战略平衡。这也是中俄双方能够达成现在互信合作局面的基础。
  但在国际政治中,战略平衡永远都只是暂时的,国际政治中更多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由于中俄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战略的天平不可避免的会逐渐向中方倾斜。
  就中俄双方来说,集中体现在俄国对中国势力向西伯利亚渗透的态度上。
  日期:2009-10-1522:50:16
  
  1945年以后,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很难通过“领土”的得失来显示了。因此将中国国际地位与战略实力的提高,定位在对于某一块土地的得失上,已经是不合时宜了。大国对于需要控制的地区,更多的是采用非军事手段的,自然渗透的方式进行。这其中的手段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就西方对东方的渗透来说,是以政治手段为主,辅以经济、文化手段的全方位的渗透。
  以中国目前的情况,国内政治结构并非强项,尽管中国的政治结构有其特点,但没有办法取得普遍的认同也是事实。技术上的原因是源于东方文明几千年来的封闭性,造就的政治理念的不同。因此,中国所能希望的,更多的是在相关政治组织中取得主导地位。
  因此中国如果需要向俄国,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渗透,更多的是需要从经济上着手。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俄国政治上的动荡,造成了生活物资的极度短缺。这也让已经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的中国有了可趁之机。当然,双方的政治家们更愿意将之理解为是在各取所需。不过地缘上的结果却是,俄国,俄别是远东地区,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中国的影响力来越来越大。这让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很不舒服。
  尽管我们认为,仅从地理情况来看,俄国似乎占据了足够的地缘优势。但如果考虑到人口问题,俄国人却很难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消化他的亚洲部分。
  俄国在这一被统称做“西伯利亚”的地区,仅仅有3000万人,这并非是这一环境恶劣的地区只能养活这么多人,而更多的是俄国本身没有足够的人口进行开发。这显然无法让俄国人彻底放心,尤其是你面对的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处一同一级别的大国时。尽管这一地区的环境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样无法忍受。但即使不考虑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主观因素,中国也很容易提供同样数量人口,填满这一地区。
  
  日期:2009-10-1523:14:23
  
  对于俄国来说,可以说是时刻在防止中国对西伯利亚的渗透。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地区离俄国的政治中心(东欧平原)过于遥远,相对难以控制;另一方面是它所蕴藏的资源是俄罗期复兴的希望所在。当然,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西伯利亚所提供的战略纵深,俄国很可能在拿破伦或希特勒的军事压力之下,就已经肢解了。
  为此,俄国对周边势力进入西伯利亚随时抱着警惕的态度,特别是对地缘上的对手——中国。
  从法律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俄罗斯政府对于“灰色清关”的态度是基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但如果从政治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由于中国的轻工产品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中国的产品在大部分国家并没有足够强的竞争对手,这当然也包括俄国。换句话说,无论是“灰色清关”还是正常的通过海关途径,中国的产品依然能够达到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就利润本身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加上正常关税依然有成本优势),除非俄国人所征收的是惩罚性关税。
  
  因此就中方来说,也希望能够整顿贸易渠道,已让中国产品,或说中国的势力正常的渗透进俄国。而俄国之所以在这么长时间内放任灰色通关的存在,正是其矛盾心理的体现。因为俄国人知道,即使是通过规范的渠道,俄国的市场上也依旧会充斥着中国的商品。这并非具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的俄国所希望看到的。因此通过一松一紧“剪羊毛”的方式,让中国的商人产生不安全感,阻止中国经济在俄国的过度扩张,成了不是办法的办法。
  
  当然这一切在表面上都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而得到改变。尽管基于对俄国的了解,中国并不能完全信任俄国的诚信度,但法律文件的制定最起码表示,中国已经运用政治手段引导之前的民间渗入了。
  日期:2009-10-1523:26:40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