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1-2622:51:03
顺便说一下,“虎牢”之名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据说是因为周穆王曾经在此关过老虎,方得此名。不过后人显然对周穆王西游,艳遇西王母的故事更感兴趣,因此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曾经到过东方抓过老虎。
根据虎牢所处的位置,这只老虎很有可能是华南虎,而且决无可能是用年画翻拍的。
日期:2010-01-2623:18:29
实际上郑桓公在结束与太史伯的谈话之后,就马上开始行动了。就此灭了“东虢”、“郐”两国当然是不现实的,郑人需要等待时机。不过先将财物和人口转移过去却是可以的。这需要虢、郐两国的配合,也就是说需要他们先让出点土地来,安置郑国的人口和财物。
这个时候,郑桓公在王室的官职发挥作用了。作为为王室主管征发徒役、劳役,以及田地耕作的“司徒”,问地方诸侯要点土地来寄放家财,只会让这两个国家感到荣幸。只是如果让他们知道郑国的最终目的,恐怕肠子都会悔青了。
郑人所得到的土是是在虢、郐之间(荥阳境内),也就是两国在相会之处各让出了部分土地来孝敬上差。而郑人后来在那里建立一个规模宏大的城作为“京城”。
日期:2010-01-2623:24:46
作为郑人来说,灭掉“东虢”还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毕竟“虢”国人是深受王室信赖的。不过对于志存高远的郑国人来说,既然已经选择了将嵩山——箕山作为靠山,那么留下这么一个战略通道在王室手中,并不能让郑人感觉到安全。
事实上他们所担心的并不一定是王室,在王室衰弱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迟疑下手只会让潜在的竞争对手抢得先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东迁后的西虢最终没于晋人之后。这也为郑国后来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日期:2010-01-2623:38:21
在灭掉了“东虢”和“郐”国之后,郑人的核心区也就建立了。他们在郐国国都的南侧又建起了新都,这个国都也就是“新郑”。最终郑人正是依托虎牢——京城——新郑三地所构成的核心区开始了他们的复兴之路。而最初引领郑人的就是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
写的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郑人最初所建的“京城”叫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它就叫“京城”,京是京城的京,城是京城的城。唯一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这种叫法是否就是后世将帝都称之为“京城”的开始。
附:郑国扩张路线图
日期:2010-01-2700:15:41
对于在中原站稳了脚跟的郑人来说,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进行扩张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谋得一小块生存之地,郑桓公也没有必要和太史伯进行那样深入的谈话。
关于郑人扩张的方向,太史伯实际上也为郑人指出来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谢郏之间”。“谢”我们已经知道了是指南阳盆地的“申”国;而“郏”则位于指箕山以南,伏牛山的东侧。找到这个地点现在的位置并不太难,诚如中国的很多地名一样,这个地名也用了差不多3000年,现在只是根据它的行政级别在后面加了个县字而已,全称叫作“郏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北部,行政上归平顶山所辖。
如果我们观察那张《郑国扩张路线》图,会发现,太史伯所指的这一地区实际是在箕山与南阳盆地之间,也就是伏牛山的东部边缘地区。如果王室能够依靠余威而保持洛阳盆地的稳定的话,这种沿着山地边缘的扩张路线,显然可以让郑国获得边缘地区的身份。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太史伯所述,这一地区显然还没有归于王化。不过与南阳盆地的谨慎相比,太史伯似乎对郑人消化掉这里更为有信心。对于消化那些体量不大,而又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的边缘民族,姬姓诸侯们还是有足够的信心的。农耕的生产方式所造就的人口基数以及技术的优势是他们信心的来源。
因此太史伯不建议郑人进入南阳盆地的原因更有可能是希望他们能够避开楚人的攻击。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在王室衰弱之后,楚人很有可能崛起,而他们最先进攻并谋求消化的地区就会是南阳盆地。有申国和汉阳诸姬作为缓冲,郑人也许有足够的时间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
日期:2010-01-2700:34:57
如果要想向南发展,那么位于黄淮平原西侧的一系列封国显然并不会感到高兴。这些封国主要包括许国(今许昌)、胡国(今漯河)、蔡国(今蔡国)、息国(今息县),对于这些“地主”来说,尽管郑人属于王室近臣,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扩张欲以及虢、郐两国的下场让每一个国家都感到不安。
与他们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之前被划入中原强国圈的卫、宋、鲁三国。如果说卫国与郑国之间有黄河和济水作为缓冲;位于泰山西侧的鲁国又距离尚远;那么同样处在中原核心区的宋国是最容易感受到郑人的威协了。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郑、宋两国成为了中原争夺战的主角,双方也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过自己有号令诸侯的能力。
关于郑国具体是怎样进行扩张的,他们与王室的关系又如何,要留待明天解读了。祝大家晚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