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昨天的更新:
在解读卫国之前,我们需要将时空向后推移一下,即回到武王伐纣胜利结束的时候。拜《封神演义》所赐,一般人都认为大智大勇的武王已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是论功行赏了。当然,并不会象小说中那样,给正反两派的人都定一个神位,但所有的功臣,以及归附的商人得到一个诸侯的封号还是可以的。
在武王病逝之前,这一切的确都已经做了。问题是仅仅在伐商大业完成后第四年就离世的武王,并没有机会巩固这些胜利果实,这导致了他的弟弟周公横空出世。对于周公,我们之前已经多有描述,他对于华夏文化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不过我们现在的着眼点则在于他对周王朝地缘结构的影响,在武王离世后不久,周公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建,而我们目前所熟知的西周各封国的地缘格局,大部分都是这一次封建所确立的。换句话说就是周公才是周王朝真正的奠基人。周公这样做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对武王不忠,相反在这方面周公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人臣的楷模。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解读这其中的地缘背景,这与卫国的封建又有着直接的关系。
日期:2010-02-0415:32:51
在武王最初的封建当中,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以及河北平原(南部)是重点,这很好理解,因为这里是商人所占据的核心区。而从商人手中夺得天下的周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瓜分商人的直接领土。而那些臣服于商人的边缘民族,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愿意臣服于周人,亦可以原地予以封建。反之,则可以逐步吞并。
由于商人在后期已经将政治中心迁回至黄河北岸,用专有的名词说就是商人的“王畿”在河北平原的南部。这一地区是周人需要重点整合的地方。先秦的惯例是“灭国不灭祀”,也就是即使你将一个国家灭掉了,也应当另外给块地方让他的宗室建“国”,以祭祀祖先。当然这个“国”已经是名义上的了,很多时候也就是在被灭国的宗庙陵寝附近划块地,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他们去守陵。这个规矩到了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已经不能被严格遵守了。不过在最初的时候,不遵守这个惯例会有很大的道德风险。
对于新的天下共主来说,没有比保留商族王室的宗庙更能安抚前朝遗民的了。因此纣王儿子(武庚)被允许留在了朝歌已为商王室保留香火。不过这并不代表周人就能够完全信任商人了,相反,周人为此做了周密的部署。这一部署历史上被称之为“三监”,具体的措施就是将商人的“王畿”分为三个部分,由武王的三个弟弟去管理,根本的任务则在于监视商王室,以免死灰复燃。
日期:2010-02-0416:14:25
这三个部分被称之为“邶”、“卫”、“鄘”,分别位于朝歌的北、东、南方向,而与相对应的三个王叔则是霍叔、管叔、蔡叔。至于西面,有太行山作为屏障,周人并不用担心这个方向。
关于三监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分布的范围也很广。不过如果周人的目的是为了监视留在原处的商王室的话,那么这三个类似于现代的“军管区”(想想二战结束时的柏林)无疑会在朝歌附近。朝歌的位置是明确的,位置就在河南的淇县。那个叫做“邶”的地方,据考证应该是在淇县北部的汤阴县,那里有一个地方叫做邶国村,应该就是所位“邶”地。当然,这并不代表霍叔的管理区域仅限于这个点,从“邶”地往北,黄河以西一直到安阳、邯郸的商王畿的区域都归属他管。而蔡叔所管理的“鄘”地,城邑则应该在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管理范围向南沿伸至新乡市。
至于三监中的“卫”地,则是位于朝歌东侧,直接面对朝歌的商王室。从这种安排也可以看得出,管叔是三监中的领导,地位最高。
武王做出这种安排,应该说还是很合理的,即能安抚商朝遗民,又能将商朝的核心区严密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果武王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也许这种地缘格局会一直保留下去。只可惜新的周王朝注定要经历一场大的变故,方能坐稳江山。在武王离世后不久,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又将被打破了。
附:卫国核心区域示意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