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187节
日期:2010-03-2123:39:23
  
  事实上就结果而言,吴越之间的融合度也的确很高,而吴越之地的主要势力范围从今天吴语的分布状况也可以看出。如果从现有行政规划的角度来看,浙江省的大部,江苏省的南部(主要是长江以南部分),江西省的东北部,安徽省的东南部都是吴语的主要分布区。
  说到吴语,我们就必须说下中国的方言分布状况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方言都是属于汉语的分支,那些属于不同语系的语族暂时不是我们观察的方向。就汉语的这些独特分支来说,除了山西及其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的“晋语”可以独立成支以外,绝大部分的言都分布在长江至南部沿海之间的南方地区。这与长江以南地区的地形以丘陵为主有关(长江中下游丘陵和东南沿海丘陵),这些海拔并不算高的丘陵之所以能够分割出一个个方言区,主要利益于它们的密度,在这样一个高密度的山地丘陵区,即使你能够在上层从政治上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但要生活在其中的族群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仍然还是一个个半独立的小社会,这一点在缺乏信息沟通渠道的古典时期尤甚。
  
  附:中国主要方言(汉语)分布图
  日期:2010-03-2200:14:35
  
  关于方言与地缘的关系,我们在今后的内容中还会涉及到,而吴语的分布范围则是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如果比照吴语的分布区与长江的位置关系,我们其实可以对“江东”这个历史概念作一个方位上的解读。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尽管黄河的那个“几”字形弯是那么的出名,但实际上长江的曲折程度也并不比黄河差多少。我们甚至可以将长江的整体走向看成一个倒“几”字形,只不过这个倒“几”字形的主要弯曲处在四川盆地南部的横断山脉边缘,比之河套地区对于华夏形成的重要度自然是要差了几个等级,因此受关注度低也就情有可源了。
  不过长江是如此的长,河流走向发生转折的区域并不只是在西南,在长江到达九江(鄱阳湖北部)之时,它又一是改变了自己的方向,只不过这一次是向北折转,折转的方向准确的说是东北方向。在江水沿东北方向前行数百公里之后,在南京江水又开始转向,东偏南的注入了东海。
  如果为长江划分上中下游的话,那么九江以东的长江就是下游。而如果以九江——南京段,南京——上海段长江为一个矩形的两条边,海岸线为另一条边,我们可以划出一个稍显圆润的矩形区域,而这个区域大致与我们所认定的吴语区相重合。这个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江东”,之所以被命名为江东,地理上的原因是九江——南京段长江大致呈南北走向,那么从方位上来看,江南和江东都是可能的选项。对于吴越之人来说,早期的地缘压力是来自于长江中游,由于所关注的方向主要在西面,因此也就习惯将自己所在的区域称之为江东之地(比如三国时期)
  
  只不过到了古典时期的后期,吴越之地通过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与华北平原政治中心的沟通愈发紧密,因此在华北平原的帝王看来,用“江南”来定位吴越之地的方位会更为准确,所以到了那位著名的十全老人兼风流天子——乾隆皇帝出巡时,出巡的路线已经被称之为“下江南”而不是“下江东”了。
  日期:2010-03-2200:24:11
  
  实际上我们刚才所解读的“江东”算是广义上的江东,如果从狭义上来看,江东之地应当指的是长江——太湖——杭州湾一线的平原地区。基于土地的平整度以及肥沃度,这些平原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并达到更高的经济水平,是广义江东地区的核心区,也就是我们所在图上所标注的“江东平原”。由于前面所附〈江东平原地理结构图〉为卫星图,并不能很清楚的看出江东平原的地理结构,我们可以用GOOGLE地图修饰过的地形图,再一次的展现江东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特点。
  
  附:江东平原地理结构图2
  日期:2010-03-2200:59:19
  
  解读江东平原,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三水一丘”。“三水”就是:长江——太湖——钱塘江;一“丘”就是“浙闽丘陵”。
  就地理范围而言,江东平原的北至长江,东临东海,南止浙闽丘陵。西侧的分割线则是浙闽丘陵向北延伸至长江的那些低密度的断续丘陵,如果从现有的行政规划来看,也就是南京所辖地区以东的平原地区。
  从内部结构来看,江东平原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长江——钱塘江之间,以太湖为中心的“环太湖平原”;另一部分则是钱塘江以南至浙闽丘陵边缘的那条东西向的沿海冲积平原,由于这条平原地带目前主要由绍兴——宁波两市所辖,因此被称作“宁绍平原”。
  单从面积上来看,即使减去陆化较晚的上海地区,我们也可以看出环太湖平原地区在江东平原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在春秋时期,宁绍平原的大部分还都为海水所覆盖,而江东平原的地缘重点则在环太湖平原地区。
  关于环太湖平原的结构,以及形成原因、变迁过程,我们要放在下次解读了。对于吴越部分的解读,会较多的结合现有的行政区划,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现有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缘格局是一脉相随的。并且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整个江东平原所倚重的地缘属性虽有所变化,但其实在中国地缘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比之古典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会花较多的笔墨。
  祝大家晚安!并工作日开心每一天(虽然比较难)
  日期:2010-03-2214:34:19
  
  作者:安定书院回复日期:2010-03-2210:48:30
  
  历史上长江入海口海岸线变化较多,江南的上海,江北的如皋以东的大片地区都是一片汪洋。现在的江苏沿海以东仍然有大片滩涂(面积至少有半个江淮平原大。)导致缺乏深水良港。楼主觉得江苏沿海的大片滩涂有开发价值吗?是否可以填海造陆?
  =========================================================
  填海造陆从技术上来看问题不大,关键是有没有必要。如果象荷兰那样地少人多倒是可以试试。其实江淮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天然的优良海港,这也是江苏乃至上海的问题所在。
  我们知道天然深水良港一般都是临海靠山的,也就是说山峰的下半部在海水中,而船舶相当于停泊在山腰。山峰与海平面的角度越接近90度,港口的条件就越好,而临海的冲积平原就不具备这种条件了。那些由江河种积而来的泥沙,淤积而成的滩涂,是缓缓没入海中的。如果要在这一类地区建港,那些内河出海口附近的河道上反而是首选。因为河水的不断冲刷,河岸与水面反而能够形成垂角。荷兰的鹿特丹港和黄浦江下游的上海港就是典型的例子。
  
  就江苏的情况而言,以前只有北端的连云港因为能够借着山东丘陵的余脉具备海港条件,南部则需要在长江沿岸的城市建河港了,如南京港、南通港。只是内河港口的吃水仍显不足,尤其是现在的船只越建越大,所以上海租了浙江的几个岛修建洋山港,再花巨资修建东海大桥沟通码头与上海。
  总之现有的条件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拿江苏沿海那些沿海滩涂地来说,也并非完全没有条件建设港口。就象天津实际上也是冲积出来的滩涂地,依靠不停的清淤挖沙,也能搞成中国最大的人工港。就江苏的那些海岸线来看,也并非完全没有条件建深水海港。南通北部的洋口港,与盐城的大丰港都是希望所在,虽然不靠山,但离岸不远的海底有深水水槽,建个人工岛,再架个桥过去,比上海的洋山港难度要小的多。
  
  由于依靠以前的技术条件,是很难发现海岸边的深水水槽的,所以苏北地区的沿海地区长期得不到开发。而长江三角洲则从殖民时代起就开始确立的新的地缘优势。
  其实长江下游的优势还在于长江本身可以连接东海,又够深够宽,因此航运优势可以渗透至内陆。当然越往西,能够航行的船舶就越小。但在殖民时代这都不是问题(那时几千吨就是大船了),这也让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最初时期获得了先发优势。而原本可以依托京杭大运河取得内陆物流优势的苏中、苏北不可避免的末落了。如果淮河在历史上能够保持稳定,并保持宽阔的入海口的话,江淮地区的命运应该会有所改变。只可惜黄河的不断改道,致使淮河河道不断的淤塞,以至于现在连天然的出海口都没有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长三角的地缘优势已然确立,苏中苏北地区在改变自己的地缘结构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长三角的影响,尤其是江苏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江两岸的情况下。以港口为例,苏中苏北要想建港,长三角那些已有的港口是无法回避的,在中国这个凡事都要从全局调控的国家,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你的服务区会与上海(包括长三角的其他港口)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支持的力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附:天然海港剖面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