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刚要写,一个长途电话耽误了,现在开写
昨天我们分析到了长江古渡的问题。就长江的下游而言,南京是一个分界线,长江过了南京之后,开始正式拐向东流。而在此之前一直到江西九江的江面(也就是鄱阳湖的背面),可以看作是南北向的。一直到三国时期,孙策渡江仍然是选择从这段江面横渡长江,进入太湖地区。在那时,镇江一线的满面宽度仍有40里,并非不能渡江,只是远不及南京以上的江面容易过。因此在唐朝以前,如果希望进入长三角的话,方向上的选择90%仍然是由西至东的。既然选择了东西横渡长江,那么江东的概念也就深入人心了。
日期:2010-03-2723:14:37
我们先来看看伍子胥最终是从哪里渡江的。这一点倒是有明确记载的,是从一个叫作渔邱渡的地方渡江的。这个渡口现在隶属于安徽和县,古时候的名字叫作“历阳”,他的对面就是著名的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因为是进入江东地区的重要入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争之地。三国时期的孙策就是从历阳的横江浦渡江的。
注:关于长江三矶的具体情况,要到三国以后写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相关资料。
日期:2010-03-2723:29:01
对于古人来说,长江的水流仍然之急仍然是一个障碍,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在长江的某一条支流的入江口作为渡口。也就是说先在支流上面上船,然后转向长江。这与现在长江上的那些能够接收海轮的港口的功能是一致的。
这样看来,如果要封锁渡口的话,可能要封锁一段江面,或者在江口这处设置一道水上封锁线,盘查过往的船只。这种做法当然还是可行的,不过楚人有一个更为简便的方便,那就是切断通往渡口的道路。
日期:2010-03-2723:57:14
如果长江西岸是一片平原地带,要想封锁道路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一段南北状的江面两侧却存在一些密度不算大的丘陵,从形态和走势上来看,算是安徽、浙江境内的江南、浙闽丘陵的余脉。长江以西的由于位于江淮之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江淮丘陵”,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中部;长江以东的则可以称之为“江东丘陵”,江苏的镇江、南京,安徽的马鞍山是这一丘陵地带的三个重要城市,他们所对应的西陵渡(京口)、燕子矶、采石矶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标。
实际上,如果是在缺水的西北,这些稀疏的丘陵本身的防御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不过如果辅以江河湖泊的水力之功,再加上坚固的城墙,那么所建成的立体防御系统效力就非比寻常了,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南京城。
在春秋时期的江淮丘陵,水同样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渔邱渡(和县)的西面就是江淮丘陵的分布区,昭关也就位于此(含山县北)。如果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即使守住了昭关也决无可能封锁住渡口的道路。不过在春秋之时,这些丘陵的附近却是一片湖泽之地。这些漫流在丘陵之间的江湖之水,事实上成为了长江西岸的一个隔离带。而昭关所处的位置,在春秋之时是当时唯一通往江边渡口的道路。只不过后来由于自然的作用,以及人类不停的将湿地湖泊中的水排干,以获取耕地的行为,使得通往江岸的道路变得多了起来,昭关也就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昭关所在地的政府一定要感谢伍子胥,否则是没有多少人会知晓这个地方的。
日期:2010-03-2800:27:59
了解完伍子胥的入吴路线,我们应当清楚了,为什么吴国与其西面的楚国的地缘冲突,要远大于北面的齐国。因为无论是吴,还是后来的越,如果想越过长江,向北方的江淮平原渗透的话,就必须先西向进入江淮丘陵地带。而这时已经是春秋末年了,强大的楚国早以越过大别山向东扩张到了长江下游地区。如果不能战胜这个对手,就不仅仅是能不能向外扩张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生存问题了。
事实上在伍子胥入吴,并帮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具体可参看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的事迹)谋划攻楚大计之前,吴楚双方就已经在长江之上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场水战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水战。结果是楚国凭借上游之势取得了胜利,并成功的突入了江东,占领长江东岸的芜湖地区。
对于吴国来说,如果没有楚人的压力,他们最先应该解决的应该是来自后方的越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楚国成为了最先解决的对象。当然,吴国之所以制定了先楚,后越,再齐的战略攻击方向,伍子胥的个人恩怨应该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诚然这种“攮外不先安内”做法是有点冒险的,不过吴国最终还是差一点成功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伍子胥在战术的运用上的成功。
如果就此认为伍子胥只是运气好,或者是仅仅是个冒险家那就错了。之所以在它身上花费那么多笔墨,是因为他的经历能够带给我们所需要的地缘信息,伍子胥的入吴路线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之所以现在吴地的民众仍然还在纪念这位春秋名臣,是因为他对于太湖流域的地理结构作出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流传至今。这也是我们下一节分析的方向。
日期:2010-03-2801:08:14
最后说一下“乌江”的情况。如果说春秋之时,伍子胥所能够选择的最北边的渡口是渔丘渡的话,那么到了300年后的楚汉相争时期,方便横渡的江面已经北移了数十公里了。当时这里有一条叫作乌江的小河连着长江,项羽当时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就是从这里跨出江东的土地,颠覆大秦皇朝的。由于在秦朝时,这里已经可以渡江,因此秦人在此建立了乌江亭以为驿站。当项羽在垓下败给刘邦之后,他实际上是在循着原来的出征路线回到了长江边。只不过因为到达江边时,身边已无一兵一卒。八千江东子弟出来打天下,如今只剩下一人,如果项羽还有颜面回到江东,那么他也就不是项羽,而是刘邦了。
由于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记载,因此很多后世之人,想当然的认为项羽要渡的是一条叫作乌江的河流。如果再模糊一点的话,甚至会与贵州那条由于被红军横渡过而名声大噪的乌江混为一谈。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乌江,就是乌江亭。当然,根据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长江渡口的设置情况,渡船所在地也的确很有可能是在乌江边上。但那位亭长当时要项羽渡的绝对不是乌江,而是长江。
注:乌江渡的位置处在安徽——江苏边境的长江西岸,为安徽省和县乌江镇所辖。不过名人现在人人想要,因此在它的旁边,南京市建了个乌江镇(原名林山乡),并且用项羽一条路作为招牌。如果希望去追思项羽的朋友切记不要搞错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