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楚国的地缘条件,在春秋乱世中称霸一时几乎是必然的。只是在这样一个权力真空时,有这种想法的并非只有楚国。那个虽非姬姓诸侯,却也有着高贵出身的“宋国”,也同样有意竞争霸之位。
宋国在中原诸强中的地理位置居于东南向。国都所在地是在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这里也是当年商王朝诸多都城中的一个。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宋国的地理特点就是“平”,无论从向哪个方向拓展,宋人基本都不会遇到山脉的阻隔。如果城市建设和耕种的角度看,这无疑是非常适合居住的一片土地。但问题是,当你处在乱世之中时,这种没有天然山脉保护的大平原地区,事实上会让你四面受敌,成为所谓的“四战之地”。
依托纯粹的平原,并成为一方霸主的例子并非没有,后期发迹于太湖平原的吴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吴国经营江东地区成功的经验在于,提升了河流的战略作用,在平原地区依靠人工修筑引导,构筑出一套河网系统。这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吴人提供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战略防御体系。
日期:2010-06-0216:02:08
吴国依托长江构筑自己的防御体系相比,宋国所能够依托的河流主要就是济——淮之间那些,南北向的河流的。这些河流基本都是淮河的支流。如果这片土地让吴人来经营的话,他们会想办法向北将势力范围渗透至济水,向南延伸至淮河,然后再在商丘东西两侧,选取两条甚至数条南北向的河流,构筑一条可以循环的河网系统。事实上后来吴人可以北入中原争霸时,也正与是这样做的,“深沟”的开挖就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产物。
不过对于春秋初年的宋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吴人那样的意识。无法象吴人那样四季行船(冬季有可能结冰),是影响宋人乃至河、济诸国以船代马的地理因素(另外淮河的那些支流也没有长江那么宽)。问题是即使不能构筑出封闭、全面的水面防御系统,河流本身防御作用依然是很大的。尤其是当宋人的威胁来自于西南方向的楚人时,那些南北向的淮河支流,仍然可以为他们的逐级抵抗提供支持。
日期:2010-06-0216:34:53
在齐国陷入内乱时,宋国的君主正是那个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现在的问题是,宋襄公图谋称霸时,并没有将地缘因素考虑进去。在他看来,资格似乎是排在第一的。如果王室的控制力依然存在的话,即使需要在诸侯当中找出一个领袖人物的话,也只可能在姬姓诸侯中作出选择。在那个时候,鲁国是最具有资格成为诸侯领袖的。而齐国以非姬姓诸侯的身份成为春秋首任盟主,让宋襄公也看到了机会。尽管宋人和楚人一样,都是属于非华夏体系。但宋国殷商王族的身份,还是让他自视比楚人更有资格成为新的盟主。
如果宋人能够认请形势的话,他们应该会清楚,在春秋乱世之中,如果不通过与其他大国进行一场,甚至数场战争,是根本无法获得霸主地位的。而宋襄公的悲剧在于,在他仅仅通过对几个小国的胜利(如曹国),就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称霸的实力。所以在他召集齐、楚两国会盟,试图让自己“盟主”的地位获得大国认可时,悲剧便发生了。首先齐国与鲁国这两个有实力的国家根本就没去;其次楚人早有准备,将企图论资排辈“以德服人”的宋襄公扣了下来,后来又在诸侯的调解之下放了回去。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袖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征服这个国家,仅仅扣留一个君主,并不会当然的取得胜利(有时候对于对方来说反而是好事,可以另立一个更有能力的君主)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应该说,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战争即可以说是宋襄公挑起的,因为他向已经依附于楚国的郑国发起了进攻;也可以说是楚国挑起的,因为楚军旋即以救郑的名义,进逼宋国的国都。其次战争是谁挑起的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是还对称霸抱有幻想的宋国,还是自视最强的楚国,都需要用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场战争由于发生在宋国西部的泓水之滨,因此被称之为“泓水之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