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248节
日期:2010-07-1000:10:45
  
  滹沱河在太行山脉(系舟山与五台山这间)中的河谷,在古典时期并没有成为连接忻定盆地与华北平原的路径。这主要是因为河谷本身的落差过大,宽度窄,水量大。在这种河岸边,即使能够开辟出道路,通行起来也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尽管沿河流两岸开辟道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则可以借助河流之力,寻找到部分天然的道路;二则可以为旅人随时补充淡水。但有的时候,水量太大的河流,反而会带来危险,特别是在山脉中穿行的时候。滹沱河的情况并不是孤例,之前的渭河两岸也没有形成连接陇右高原与渭河平原的天然道路;而当黄河两岸的道路,到了陕地也算走到了头,只能从崤山中寻找合适的道路。当然,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古人视为畏途的河谷,大多也已经通行了铁路或高速公路了,毕竟它们有着距离上的优势。相信这些新的道路,会加速两端地理单元的融合,不过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现在的我们,还是需要正视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地缘差异的。
  
  日期:2010-07-1001:00:13
  
  刚才在做图,所以慢了点
  -----------------------
  现在对于白狄来说,可以选择的道路是上溯至滹沱河的源头,然后在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中间寻找道路进入华北平原。相对而言,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之间的距离还是较宽的,只是在滹沱河的源头(源头在一个叫“孤山”的地方,现在有个孤山水库)东侧,有一道山梁,将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连接起来了。而这道山梁并非是忻定盆地的终点,在过了它之后,盆地仍然向东沿伸了一小段,方才遇到太行山的主脉。
  
  即使我们不是军事家,也应当能够判断出,山梁之上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不会太宽,而依托这条山谷地形的道路,是可以构筑一道城关,并成为由华北平原进入忻定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的。在白狄东迁之时,这里应当还没有筑关。不过在后世,这里的确成为了一个军事要塞,只不过使得这条连接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的山梁,一举成名的时间并非是在古典时期,而是在抗日战争初期。那场战役曾经被称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开山之作,正式名称叫作“平型关战役”,而那坐曾经的关隘也就是“平型关”了。
  
  日期:2010-07-1009:47:32
  
  关于平型关战役的细节,我想就不用我说了。只能说从地理结构的角度看,这个伏击地点选得非常好。至于白狄在东迁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伏击,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白狄倒是在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之间滞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再进入华北平原的。这种停留是很正常的,因为穿越平型关所在的那道山梁之后,他们很快就要遇到太行山的主脉了。
  白狄是通过什么道路穿越太行山脉的,在赵国与中山国的百年恩怨中我们会有详细的解读。因为这其中的所涉及的地理单元,和地缘力量,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平型关以东的那一小块盆地,是越过太行山分水岭之前,最后一块可以依托的,具有自给能力的土地了。因此在伟大的“赵武灵王”死后,他也将自己的陵墓建筑于此,以便让他的灵魂能够兼顾赵国在太行山两侧的国土。而这片土地在后世也被命名为“灵丘”(西汉时置灵丘县,现在也叫灵丘县)。至于这个盆地的地理名称,当然也就是“灵丘盆地”了。
  
  白狄在东出太行山之后,选择了向南发展。当然,向北也是一种选择,不过在那里他们将会遇到燕人的阻击。燕人能够在华北平原的北部顽强的生存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由于长期与其他诸侯国隔绝,他们在战国以前的诸多细节,并不为人知。不过很快,他们也将完成自己的内部融合,并以一个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了。而白狄在南进之后,最终又回到了滹沱河流域,他们的政治中心,最终也建立在滹沱河下游。如果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划来看,那个视滹沱河为母亲河的石家庄地区,正是白狄活动的中心。只不过那时候,他们已经被华夏族称之为“鲜虞”了。而鲜虞部落联盟中最为强悍的一支,按照华夏族的组织方式,建立了“中山国”,并活跃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
  
  由于鲜虞部族最初是从忻定平原迁移至华北平原的,因此他们最初也自然的控制了这条东出太行山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向南扩张的中山国,在越过滹沱河下游之后,又控制了一条新的太行山通道。这两条通道的东端,即为现在的保定地区和石家庄地区,或者说中山国所控制的主要区域即为现在的保定——石家庄地区。至于这两条太行山通道的具体结构如何,我们在随后的战国篇中会有具体解读。下一节,我们将要回到三晋身上,去看一下三晋是如何瓜分晋国的土地的。到那时我们就会清楚,为了么一直对中山国如鲠在喉的是赵国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