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当然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技术条件,来分析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结构,但他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片土地不能为他们北上的军队补充淡水。因此这片被秦人称之为“旱海”的土地,成为了秦人征服西套平原的障碍。
对于秦人来说,如果确实觉得有吞并“西套平原”的必要,还是有能力完成这次远征的。问题是吞并义渠戎之时的秦人,已经开始了东扩的步伐(吞并义渠戎是为了不让后院起火)。而西套平原并不是东扩的必经之路,即使要防御游牧民族自西套平原发起的侵扰,在陇东高原北沿建一道长城也就够了。从获得战略补给地的角度来看,秦人倒也存在北据西套平原的动机,不过那时候秦人已经控制并开发了“蜀”地这个大粮仓,已经足以支撑他们在东部的战争了。至于说西套平原所能提供的“马”资源,对于养马出身的秦人来说,尚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鉴于上述原因,秦、赵两国暂时都没有对西套平原有什么想法。鄂尔多斯高原也就成了两国在河套地区的缓冲地。对于秦人来说,要想穿越鄂尔多斯高原这片“不毛之地”的难度固然很大,但赵人和游牧民族要想由此南下,也是很困难的,特别是秦人和后世的华夏政权,沿陇东、陕北的那些河谷通道两侧,构筑了有层次的防御体系后(可以参见现在那些县城的位置),渭河平原的北部安全级别,被大大的提高了。
梦想永远是支持人类前进的动力,尽管从北部进攻秦国的难度太大。但伟大的赵武灵王在南胜魏国,东并中山,西收河套平原后,还是亲自南下考察了穿越路鄂尔多斯高原、陕北高原攻击渭河平原的路线,只不过计划尚未实施赵武灵王就被急于抢班夺权的儿子给饿死了。不过计划没有实施,对赵武灵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不至于让他以一场失败的战争,来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
与赵武灵王有同样梦想的是更伟大的秦始皇。不过作为中央这国的新主人,始皇陛下所能集中的人力物力是前人所无法达到的。对于强大的秦朝而言,难度并不在于能不能够通过一次战争,赶走河套平原之上的匈奴人。而是在于怎样让自己的核心区,也就是渭河平原与它们连接起来,让河套地区长久的为中央之国所控制(控制了河套,匈奴人就失去了前进的跳板)。想要在鄂尔多斯高原移民固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修建在那片高原上修建几条可以快速通过的道路,以缩短河套平原与渭河平原的交通时间,倒是有可能的。于是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秦人所建筑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在秦国统一中央之国后诞生了。
在我们以后的内容中,将要进入战国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秦国将要开始展开它的统一战争了(“秦直道”的具体结构,统一之后予以解读。)在此之前,会插播对“中朝边境”的解读,以满足对这部分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鉴于整个河套地区对于中央之国西北地区地缘安全的重要性,在民国政府所建制的塞外四省中,河套地区的大部分,也就是前套平原、后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成为了绥远省的主要组成部分(阴南丘陵也被划入)。为了应对外蒙古的分裂倾向,与河套地区相对应的那么部分内蒙古部分的“蒙古高原”,也成为了绥远省的一部分(和察哈尔一样)。所谓“绥远”,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当时是绥远省的省会。
从地缘关系的角度看,如果不是当年山西人的“走西口”,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前套平原可能还是一片纯粹的游牧区。而如果作为内蒙古中部的地缘核心——前套平原,没有足够多的汉族人口进入的话,在民国之初,内蒙地区也很可能会定性为难以控制的边缘地区了。只是这种结果的出现,我们并不需要感谢开放边禁的清政府,因为不是他们的封禁,拥有强大人口基数的汉族农民,早就自然渗透入内蒙和东北地区了。
在绥远省的西面,还有塞北四省的最后一个省——宁夏省。这个省的设立,是为了控制河西走廊以北,河套地区以西的内蒙古高原,只不过就象绥远省需要前套平原这个地缘核心一样,宁夏省也需要西套平原这个地缘核心(否则去掉了人口相对密集的西套平原,剩下那些草原沙漠根本无力支撑省一级的行政单位)。因此西套平原一如它在古典时期的地缘定位那样,带上其西部的部分蒙古高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缘板块。
在建国以后,绥远省和宁夏省都被撤销了。前者基本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宁夏省在剥离了蒙古高原部分之后(这部分也交给了内蒙),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新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去掉了蒙古高原部分,但向南面的陇东高原延伸了部分土地,把位于高原北沿的“固原”地区给划进去了(原属甘肃)。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让甘肃的轮廓线显得非常怪异,其陇东高原部分(现在主要归属“庆阳”地区管辖)象是一块飞地存在于宁、陕之间。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