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1-2403:05:51
乌江这个名字之所以出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楚霸王,不过这位盖世英雄所自刎的地方,离我们现在所要说的乌江差着十万八千里(在吴越部分解读过),真的让乌江之名,能够长久的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应该还是当年红军长征突破乌江天险的故事。其实就我个人来说,一提到乌江,脑海中所立即浮现的印象还是与榨菜有关,这主要源于年少时有段时间,电视广告中铺天盖地的“涪陵榨菜,涪陵榨菜,乌江牌”的广告语(是唱出来的),以至于我现在买榨菜,还是会不自觉的去找乌江牌。
其实从红军抢渡乌江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乌江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割线。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条发源于贵州,由涪陵入江的河流,有一段河道现在就是重庆与贵州的分界线。当年巴人除了溯嘉陵江等北线支流而上,向四川盆地腹地渗透以外,南线的乌江流域,也是巴人的扩张方向。即使是在现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重庆在长江以南地区,向贵州、湖南之间申出了一个突出部。而这个突出部,大部分就是由乌江下游水系所覆盖。追根溯源的话,重庆的现在的行政格局,还是当年巴人所搭建的基础。
对于巴人来说,涪陵固然有其特殊的地位。丢失了它,不仅是面子问题(祖宗陵墓都丢了),也意味着巴国放弃了长江以南,乌江以东的势力范围。而楚国现在则可以凭借将防线推进到乌江,将地处长江以南的伏牛山盐泉,稳稳的握在手中。
丢失了涪陵,对巴人来说还意味着,他们的国都江州(重庆),现在直接暴露在楚人的攻击范围内了。一般来说,如果你和对方的实力在同一级别,甚至超过对方的话,将国都设定在前线区域,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力量,以抗外敌。而如果你的实力与对手相距甚远,那么很多国家就会选择退缩,让自己的贵族们远离强大的对手。如果还能够保有那些流淌出白色财富的盐泉,相信强悍的巴人一定会和楚人死战到底。但现在,失去了经济基础的巴国,已经开始步入衰弱期了,他们命运,将要和那些经常被历史学家所忽视的边缘民族没有什么不同了。
最终,在楚国的步步紧逼之下,巴国选择了退却,将自己的国都迁至嘉陵江中游的“阆中”(公元前330年)。这也意味着,巴国的经营重点,由长江两岸变身为嘉陵江流域,开始着力向川中地区渗透。而这种战略转移,又不可避免的激化了和蜀国的地缘矛盾。至于楚人,他们在占据涪陵之后,暂时没有再向西渗透了。除了巴人的强烈抵抗之外(江州这个点丢了的话,巴人就只能上山打游击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已经进入战国第二阶段了,而这个时期的中原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楚国需要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方向了。
由于巴国的实力已经被楚国严重消弱了,因此在后来秦国进军四川盆地的战役中,蜀国成为了主角,史书中往往只是顺便的交待了一下,蜀亡之后,巴国也同时被灭了。而如果不是因为楚国在巴国东线所施加的压力,巴人的抵抗没有那么容易结束的(想想钓鱼城)。因此巴国可以说是在秦楚两国的夹击之下而亡的。
只是秦人要想进入四川盆地,所要遇到的困难其实比楚人还大。最基本的问题是,楚国还有现在的长江水道可以利用,而秦国所将要使用的“蜀道”行走起来却势如登天。这也是秦国那么多年来,没有南征计划的根本原因。当然,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秦人下定决心要入主四川盆地,他们也会寻找战术上的可能性。而最佳的方案,就是在四川盆地内部找到一个盟友,让他将秦军引入,以让战争在一开始时就在四川盆地腹地展开,这样的话,所谓天险也就不攻自破了。如果要想找这样一个第五纵队,似乎就只能在巴蜀之间二选一了。不过最终帮秦国解决问题,或者说制造机会的,并非巴、蜀两国,而是四川盆地内新兴的一股地缘力量——苴国。这个一度与巴、蜀两国上演四川盆地“三国演义”的小国,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四川盆地,乃至中央之国命运的关键先生。
如果苴国仅仅是为蜀国看守门户,苴国也许并不会有挑战蜀国宗主权的想法和能力。不过在它立国之后,北面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的“汉中盆地”也被蜀国所控制了。
关于汉中盆地的情况,我们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解读。这个位于几方势力交汇点上的地理单元,一直是几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秦人也曾经渗透进来。而蜀人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时间点上向北扩张,很大程度是因为秦人的战略重点在东线,因为这个时候,秦人与魏国在河西地区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了。根本没有精力和兴趣,跑到秦岭以南去争夺这块化外之地。问题是,无论蜀人封建出去的苴国,在蜀人征服汉中盆地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等的作用。从地缘位置上来看,身处成都平原的蜀国贵族都无法直接控制汉中盆地。也就是说,汉中盆地成为了苴国的控制区。这无疑极大的增强了苴国的地缘实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