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381节
日期:2010-12-3001:19:05
  
  说到秦国对于蜀地的经营,司马错应该是首功件。当年(前316年)在朝堂之上与张仪辩论,并领军南征巴蜀后,司马错的后半生也注定和四川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其实也正是战略家和战术家之间的区别,如果说战术家的作用是在执行层面上,即按照要求“把事情做对”,那么战略家的重点则在于,一开始就“做对的事情”,如果确立正确方向,及它的实施步骤才是这类人所关心的。至于说是否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消化掉一个地缘板块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为了能够让蜀地彻底为秦国所用,司马错后来又曾经两次入蜀平叛。当时间指向公元前280年时,司马错终于有机会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实现他以巴蜀为基地,开辟攻楚第二战场的战略构思。
  
  只不过司马错所带领的秦军,在攻取楚国在长江一线的桥头堡“涪陵”后,并没有再顺江而下,而是转而溯乌江而上。计划了30多年的攻楚行动之所以会作出这种调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秦军没有把握一战攻破楚军的三峡防线,也就是楚国所设置的“巫郡”。纵观历史,这段天险无论掌握在四川盆地还是江汉平原手中,都会对增强自身的防御力。后来三国时期的蜀汉发倾国之兵,试图夺回被吴国所袭取的江汉平原,也未能完全顺江而下,攻入江汉平原,而是在三峡出口处的“夷陵”(宜昌)与吴军决战,并大败而归。而胜利之后的吴军,也没有把握在突破蜀国在三峡水道西端所设立的防线,所以没有乘胜追击。
  
  既然顺江而下的攻楚方案存在很大风险,那么转而向南溯乌江而上,拔除楚国在沿线的据点,然后在接近沅水之时,弃盘登岸,转而攻击楚国在沅水一线的据点,最终将楚国的“黔中郡”,变为秦国的边黔,就成为另一种选择了。
  选择这个方案,肯定要比顺长江而下的方案,在行军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可能遇到的抵抗却是最低的,因为无论楚国是否决定先发制人,他们也还没有天真到会认为能够与秦国长久和平下去。所以楚国的抗御重点和主力,都在长江、汉水一线,至于说为南楚之地提供缓冲的“黔中郡”,并不是重点防御的区域。因为按照正常的思维,楚人是很难想到秦国会溯乌江而上,去攻击自己的大后方。
  
  也许楚国也应该考虑到有这种可能性,因为毕竟庄硚刚刚使用过这条路线,去远征云贵高原。而现在,秦国也这样做,自然有他们的想法。从战略上来看,如果秦国夺取了黔中郡,那么就意味着长江以南的南楚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平原,将很快陷于秦军之手。而楚国在江汉平原的核心区,将要面临北(汉水)、西(长江)、南(湘江)三个方向的压力。即使楚国集合全部力量保住江汉平原不失,秦国也可以断续东进,将包括赣江流域(江西)的整个南楚地区作为渗透方向。这样的话,楚国的地缘实力必将大受损失,陷于三面包围之中的江汉平原,失守就再所难免了。
  
  当然,如果司马错愿意的话,他也可以沿乌江继续西进,去追击庄硚所率领的远征军。不过这样做的话,既然能够取胜,也无非是打消了楚国在云贵高原建立基地,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并没有实际损害到楚国的地缘实力。而现在,袭夺黔中郡,却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功。一方面割裂了庄硚远征军与楚国本部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孤军;另一方面就是借机图谋长江以南的“南楚”地区了。
  最终,依靠充足的战略准备,强大的军队,以及出其不意的战术,秦国攻取了乌江——沅水一线的,隶属楚“黔中郡”各个城邑。让楚人不得不想办法思考在后院灭火的方案。而在占据黔中郡之后,秦国却也并没有打算长期据有。毕竟比地缘结构上来看,秦人这种孤军深入的状态,很难长久。如果楚国决心倾力夺回涪陵的话,那么成为孤军的就不是庄硚,而是没有退路的司马错了。不过秦国既然已经在南线取得了大胜,就没有理由空着手回去了。他们所思考的,是如何用所攻占的“黔中郡”去换取另一块,与秦国地缘关系密切的地缘板块。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明天写秦楚换地的事,会有一个新的地缘板块出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