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393节
当然,赵王最终采纳赵奢的建议,也还是不愿意冒新旧两都的交通线被从中切断的风险。毕竟那样的话,邯郸可能暂时不会有问题,但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能不能保得住就要打上问号了。赵奢为了让赵王同意他的方案,还留下了一句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豪言壮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种颇符合亮剑精神的战术其实无所谓对错,成王败寇,如果赵奢失败了,那么他一定会被扣上轻敌冒进的帽子;但如果他成功了的话,那他就可以一战成名,将秦国赶回河东去(还可以让韩国重回三晋阵营)。对于赵奢来说,幸运的是,他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但对于赵国来说,这次战术上的胜利却为后来赵国的失败埋下的伏笔。不能说秦国最后能够打败赵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某个人,某场战役胜败而决定的。不过如果具体到关键点上,战略战术还是需要由具体的人来执行的,那么这个执行人,往往在文史中就要承担所谓的历史责任了。
  
  如果要从名气来说,赵奢虽然位列战国名将,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知名度却不及他的儿子赵括。而这位赵括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全因为那场让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壮丁的长平之战,和那句“纸上谈兵”的成语。熟知这个典故的我们,经常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即使秦国施展了反间计,而赵国上下又为什么相信一个没有真正领军打仗过的赵括,能够指挥一场战国史上最大的战役?而这其中的因素,很大程度就是源于“阏与之战”
  
  日期:2011-01-1501:44:32
  
  赵括之所以在赵国享有知兵之名,并不是因为他只会和人在假定的战役中讨论兵法,而是因为他的确显示出很高的军事天赋,并且很早就跟随赵奢在军中。在赵奢东征齐国,西却秦军的战役中,赵括的那套兵法理论,都对赵奢的战术起到了影响。不能说赵奢的战术运用,就是由赵括所制定的,但最起码赵括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坚定了赵奢的决心。而随着赵奢的的成名,赵括作为非正式参谋人员的作用也散播开了(即使是出于为子立威的心态,赵奢也会愿意为这种“传说”增加筹码)。所以说,即使赵括没有亲自领兵打仗过,但赵国上下却已经很自然的把赵奢的功劳记在了赵括的名下。至于阏与之战能够力克秦军,更是为赵括的传奇军事色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因为如此,当秦国派人在赵国散布秦军不怕廉颇,而只怕赵括时,赵国上下才会深信不疑。毕竟在那场消耗战中,赵国和秦国一样暂时都看不到取胜的希望,能够有一个有过大胜秦国经验的将领上阵,也许就有机会扭转战局。
  
  从战术的角度看,秦国之所以希望赵括出战,一方面是秦国希望赵国再来一次“亮剑”精神,打破相持的僵局(只有这样,才能布口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阏与之战,已经知晓了赵括的战术特点(这点是很难改变的)。很难说这是赵括的错,因为这种战术性格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年龄所决定的,一个曾经亲身实践过“狭路相逢勇者胜”战术的年青将领,是很难与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将廉颇,实施同样的保守战术的。有不同的战术特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战术性格已经被对手所熟知,并被利用。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阏与之战为赵家父子所积累有成功经验,最起码对赵括个人来说是一个悲剧,让他有机会为赵国的失败和那四十万亡灵承担责任。
  
  日期:2011-01-1502:22:37
  
  长平之战的战术细节和战略意义,我们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解读。现在我们要回到阏与之战本身,来具体解读一下战术细节。从秦军攻击武安,和赵军驰援阏与的线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有部分是重叠的。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秦军没有当道设伏,以阻击赵国有可能的出击。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要把视线放在武安邑的地缘位置上。因为武安邑是属于一个护卫邯郸的战略基地,而非是一个把守道路的关卡,为了更好的经营武安盆地,它的位置更靠近盆地的地理中心(现在武安县城西南)。如果邯郸城希望阻击来自上党高地的进攻,他们可以选择滏口作为第一道防线,而武安邑就可以作为外围阵地,侧击来犯之敌。因此,当秦国确信赵国没有出击滏口的想法时,他们就把注意力放在攻击武安邑,而不是当道设伏之上。即使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远道而来的秦军也不希望自己的北侧,有这样一个赵国的据点存在。更何况攻下了武安,秦国也就有了围攻邯郸的跳板。
  
  利用秦军的误判,赵军得以由滏口出发,绕过武安城下的秦军,经过二天一夜的急行军,沿清漳水东源出太行山主脉,并在离阏与五十里处扎营。之所以没有一鼓作气攻至阏与城下,一方面是因为长途奔袭而来的赵军需要休整一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赵军需要提防从武安城下回援的秦军,从后方袭击自己。虽然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士气,但对于一个真正的军事家来说,能够抢得地形优势才是获胜的关键。因此赵奢将军队驻扎在酸西出清漳水河谷的山口处,即使秦军尾随而来,也可以用相对较少的兵力将秦军阻挡在太行山脉腹地。当然,阻击武安城而来的秦军,并非赵奢此行的目的,他们最终还是需要击溃阏与城下的秦军,才能够完成战役目标。而兵贵神速的赵军,能够这么快到达阏与城下,本身就给了攻城的秦军以极大的压力。更为致命的是,赵军随后还抢得了阏与城外的至高点。至此,秦军再想攻下阏与已经没有可能了,败退只能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赵国守住了阏与这个点,其意义并不仅限于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他直接改变了秦国东进的整体战略,而韩、魏两国在这盘棋中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