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425节
日期:2011-03-1701:45:34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荆轲最终并没有完成使命。其实如果荆轲仅仅是为了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已经无限接近秦王的他是可以做到的。不过对于燕国和太子丹来说,也很清楚,秦国的强大并非是因为秦国嬴政做了秦王,而是因为秦国的整体实力。杀了嬴政,除了让秦国内部陷入暂时的混乱以外,燕国依然没有机会翻盘。因此荆轲此行的目的,或者说上策,是挟持秦王,逼迫秦国退回关中平原,将侵占关东诸侯的土地退还给他们。这项任务看起来是多么的大公无私,让人感动。但其实也是燕国真正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有让关东诸侯,特别是三晋恢复元气,才有可能为燕国做缓冲。这比挟持秦王,让他们直接割地给燕国,要务实的多。对于燕国来说,就算秦国决定把侵吞的赵土都“让”给燕国,也是独木难支。
  
  至于说如果荆轲真的挟持了秦王,秦国会不会真的用战略后撤来与之交换,荆轲和燕国又准备如何在技术上,让秦国来做到这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基于当时的情况,秦国即使愿意作出交换,也最多只能是给予一个书面承诺,并将荆轲安全送出境内。问题是这种承诺在规则尚存的春秋之世,可能管用。在秦国已经准备打破一切规则,按照自己的意志洗牌时,能不能有用就很难说了。支撑太子丹作出这种理想主义举动的,很可能是当年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所获得的成功(逼秦王击缶)。问题是秦赵“渑池会”的过程和结果,更多的只是个面子之争,更恰恰证明了,威胁一个君主的安全,并不能够换来实际的利益。相似的案例在秦、楚之间也发生过。秦国在丹阳、蓝田之战后,设计扣留楚怀王(前299年),希望楚国用土地来交换,也同样以失败而告终。要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如果荆轲第一时间就实施他的备选方案:刺杀秦王,那么他虽然无法改变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但却可以改变我们书面历史,甚至延迟几年秦国统一的步伐。不过现在,燕国的这次冒险只能让秦国改变计划,将燕国作为第三个攻灭对象了。
  
  当刺秦失败的消息传到燕国后,燕国人的惶恐就可想而知了。其实对于这个结果,他们早该有心理准备。除非挟持秦王向关东诸侯退地的计划成功,即使是刺杀秦王成功,燕国也一定成为秦国的第一打击目标。因此这个时候的燕国,吸取了赵国的教训,即在王翦攻燕之时(前226年),略作抵抗,便将军队、人口、物资转移至燕山以北。以辽东郡为基地,燕山为屏障与秦国做最后的抵抗。如果从战略上来看,燕国的这种做法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在燕南地区与秦军决战的话,将主力消耗殆尽的话,结果只能是一战而亡。按照正常的情况,秦国在得到了燕山以南的燕国国土之后,应当会暂时放过燕国,而将目光转回到中原,就象他们之前也没有急于进行山地战,攻击代国一样。秦国现在并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这种鸡肋式的边缘地区上。另一个原因和不取代国也是一样的,打下了辽东,意味着为中央之国防卫游牧民族入侵的任务,又要马上由秦国来承担了。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次燕国的行刺之举太让秦国下不来台了。如果不一举灭了燕国,秦国也没法给自己一个交待。所以秦国并没有停止对燕国的攻击,只不过由于有燕山之险,加之实力得以保存,秦国的攻击辽东的计划并不算顺利。对于秦、燕之间的这种紧张书面,燕国人并不是唯一感到紧张的,最起码那个退守代郡,进入“后赵国”时代的“代国”和他们同样紧张。如果燕国还在,秦国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燕国身上,而如果燕国被吞并,代国的灭亡也就是旦夕之间的事了。因此代王“嘉”给燕王出了个主意,即一将整个计划的组织者“太子丹”杀了,给秦国一个交待,以平息秦国的怒火(现在这种事也挺多的,不过一般先推出去的都是“临时工”或者“农民工”。实在不行了才会有两个够不上龙头铡级别的小吏出来顶缸)。
  
  如果从表面效果来看,杀太子丹以阻秦的计划并没有达到效果,因为秦国依然维持了对燕国的攻击态度。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将主要攻击方向转回到中原,去解决魏、楚两个国家了。否则以秦国的实力而言,虽然燕国的大部分实力得到保存,并且退入了辽东据险以自守。如果一定倾力攻击的话,燕国其实也撑不了多久的(最后在魏、楚亡国之后,秦国才回头收拾了燕国)。也正因为此,在秦军攻入燕都,将燕王逼入辽东的第二年(前225年),秦国集中了优势兵力和资源对魏国发起了总攻,并一战而灭亡了魏国。可能有人会觉得魏国灭亡的速度有点太快了,但在实际的战争中就是这样。占据优势的一方,其实是以加速度的形式扩大自己优势的。当秦国灭韩以后,他可以整合补充韩国的资源进攻赵国;而当他攻灭赵国后,又可以获得赵国的资源来灭燕。等到攻击魏国的时候,大半壁江山在手的秦国,已经不会给魏国任何机会了(可以参照解放战争的进程)。
  
  如果从最后的实力来看,魏国还是要强于燕国的。之所以死在燕国前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国土防御条件太差。魏国现在所剩余的国土,基本都为平原地区,虽然农业条件良好,人口众多,但没有象燕山之于燕国那样的天然防线支撑。从攻击方向来看,魏都大梁已经暴露在抗秦的前线了,秦军的主攻方向,自然会是这个魏国的地缘中心;而从战术的角度看,在这次攻击之前,秦军也曾经在不同的时间段,多次进攻过城防坚固的魏都大梁城,这次之所以能够速胜,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水攻的方式。当日魏国用以改良内部地缘结构的“鸿沟”,成为了秦军引黄河之水围灌大梁的现成渠道。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在防御力方面,河流总是没有山地来的给力。
  
  当魏国失守大梁后,一马平川的地形,让秦国很容易的就乘胜追击,占据了整个魏国。而从战略上来看,在秦国攻击魏国之时,唯一能够给魏国以援助的就是楚国了。不过之前在秦国的怂恿下,魏、楚两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摩擦,这对本应抱团取暖的难兄难弟,并没有当然的再一次联合起来。也许是楚国也没有预料的魏国会亡得那么快,所以来不及反应。更大的可能,还是楚国出于自保的原因,没有出手救魏。毕竟楚国与秦国也大面积的接壤,防守压力也很大。特别是以秦国现在的实力,足以同时应对两场战争。如果楚国倾力救魏的话,外围同样缺少山地保护的楚国,很有可能会多点受到秦国的攻击。事实上在秦国攻取燕国核心区后,南下主力一开始攻击的并非是魏国,而是楚国(前226年)。秦国这样做,无疑是给楚国一个警告。也正是在这种患得患失的考虑中,魏国迅速被秦国吞并了。接下来,楚国无可避免的被推到了抗秦第一线。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