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的局势现在还不明朗。从现实来看,卡扎菲坚持住的可能性不大。法国人这次即使是得到不到欧洲或北约帮助,也必须走下去了。如果卡扎菲能够通过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结构性矛盾,成功的阻止欧洲地面部队的进入,并且在有可能的斩首行动中保住性命(象利比亚的政权结构,如果真能除掉卡扎菲,对西方来说,问题就容易解决了),那么事情可能还有转机。但让法国人和美、欧坐视卡扎菲继续坐稳江山也是不可能的,毕竟等待这个机会已经有20多年了。
如果西方决定走中间路线的话,除了不能干掉卡扎菲的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比亚的反对派不成气候,无法找出一个可以稳定利比亚局势的领袖人物(同样的事放在缅甸就没这个问题了)。特别是象利比亚这样的社会结构,表面上看是政权之争,实际上还是部族利益之争,政府方面和反对派的基础群众,还是带有很强的部族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完全灭掉卡扎菲,又不能象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那样直接介入,把反对派扶上战马,再送上一程的话(最起码可以在最初的动乱期,提供直接的军事保护,并维护利比亚基本秩序),双方还是有可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中间方案的关键点是要为卡扎菲找到一个流亡地,并劝说他同意流亡。从卡扎菲本人来说,在西方直接军事干预之前,是断然不会离开利比亚的。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如果有国家愿意且有能力对其提供保护的,还是有可能接受的。可惜的是卡扎菲平时为人太高调,基本没有真正的盟友,政治避难的场所很难找。就算其他阿拉伯国家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他也未必敢去。如果从实力、立场,以及地缘关系来看,如果俄国人愿意收留卡扎菲的话。对于卡扎菲本人,和急于送神的西方来说,都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当然,俄国人愿意这样做,自然也是出于可以因此在利比亚分一杯羹的想法。
如果从卡扎菲本人来看,让他为了保命而离开利比亚,他倒还真有可能不走。无论从荣誉和利益的角度来看,这种走法比让他死还难。而法国人和西方所支持的反对派,如果不能完全影响利比亚的民心(或者说几大部族的支持),那么不管卡扎菲在哪,利比亚还是会陷入动乱之中,而西方去利比亚为的是利益,弄个贴钱的烂摊子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内政。要想调和这种矛盾,除非卡扎菲阵营中,有人愿意出来与反对派组成联合政府。这个人即能让卡扎菲不至于感觉到完全没有希望,从而愿意政治避难,又能够让反对派和西方接受。符合这些条件的应该只有卡扎菲的二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了。这个据传曾经和美国前国务卿传过绯闻的,具有西方思想的二太子,是唯一能够调解卡扎菲和西方矛盾的人物。无论卡扎菲本人的下场如何,如果他后来出现在利比亚的政坛上,都不应该让我们感到奇怪。
以上观点,只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利比亚局势所做的一点推演,并非是预测。也算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一切还要看卡扎菲能不能不被法国人找到。
日期:2011-03-2316:16:51
并吞楚国之后的秦国,现在的对手就只剩下燕、代、齐三国了。其实仗打到这份上,这三个国家都称不上是秦国的对手了,唯一有悬念的,就是谁会成为秦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最终秦国还是选择了先把燕、代两国清剿掉。对于即将成为天下共主始皇帝的秦王来说,前无古人的成绩,使得他决不会允许自己的帝国之中还存在这种分土而治的诸侯。不久我们会看到,即将诞生的秦帝国,已经习惯于作为一部战争机器而存在了,统一先前为六国直接控制的地区,并不是帝国的终极目标。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秦国留下燕、代两国,主要并不是基于对方在地形上有点防守优势,而是由于战略重点不在他们身上。当灭楚之后的秦国决定现一次以主力北伐时,偏安于辽东的燕国,与龟缩于代郡的代国相继毫无悬念的成为了秦国的一部分(前222年)。现在,就只剩下秦国的战略盟友“齐国”。
日期:2011-03-2316:20:33
说到齐国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的表现,已经是在历史中无数次被人唾骂了。齐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固然是齐国安于现状,而不愿出头的理由。但一直到楚国灭亡,齐国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快就要成为最后的晚餐了。如果一定要为这一切找个理由的话,那还真的只有从我们在这个帖子中不常提到的“人性”二字作出解释了,毕竟地理单元是由人来控制的。虽然并不认为精英人物的想法,会最终决定人类社会的走向。但作为一个群体,人类社会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在具体的博弈当中,这些行为特征或者说其中人性弱点的那部分,往往会是战略战术的突破口。比如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经常被用到的,利用对方恐惧内部平衡被打破(尾大不掉)的心理,而施展的“反间计”,就是成功的安全。而具体到齐人的鸵鸟政策,也是人性的真实反应。
日期:2011-03-2316:32:01
终于明白了,那整段话都是敏感的,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引用一下,何必呢?把剩下部分贴完吧。
=====================================================
当这个世界只剩下秦、齐两国时,齐国才真正感到的孤独。从秦国决心执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前268年,即阏与之战后,由范睢提出并定为国策),齐国曾经有无数次机会改变他的鸵鸟政策。尽管改变战略的举动,很可能在受至挫折之后,又重新回到坐视秦国攻伐的绥靖政策,毕竟能够在强秦重压之下,能够得到秦国的安全保证,是诸侯们的共同愿望。但如果齐国真的那样做过,最起码可以延缓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或者说是让自己再增长几年国运。悲剧的是最后一位齐王(齐王建),是古典时期少有的长寿君主,在位44年的他(前264年—前221年),有效的保证的齐国政策的一贯性,并且随着执政者年龄的增长,试图挑战秦国的想法会越来越淡。直到有一天,秦军只剩下齐国这个猎物时,真正感受到死亡气息齐人终于想到动员起来作最后的抵抗。
如果从防御的角度来看,齐国可以算到上是四塞之地,东、南有大海护佑;西、南有泰沂、五莲山脉屏障,并依托山地构筑了齐长城以为防线;北部则有河、济以为天险。有四塞之地的地形,并不代表就不会被攻破了,只是防御条件好的话,相应能够坚持的时间应该会更长些。不过齐国的表现去差强人意,根本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便轻易让秦军攻到了临淄城下(前221年)。如果单从战术角度,也不能说齐人没有做过最后的努力。被秦三面包围的齐国,河济平原无疑是最容易被突破的方位。已经控制西河济平原的秦国,很可能会把无险河依的东河济平原作为突破口,因此齐国人也自然把主力集结于此,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决战。不过齐人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当年燕人是从哪里攻入齐国的,而现在已经控制整个华北平原的秦人,并不排斥从战术上“山寨”一遍燕人的成功经历。更何况刚刚灭掉燕、代的秦军主力,并不需要绕什么路,就可以直达东河济平原的北面。并不十分清楚秦人攻齐时,河、济两水是否结冰。不过这也是在北方,河流的防御力要比南方小很多的重要原因。如果秦人是在等待河、济两水结冰之后,再迅速南下,突破齐人重点防御方向在西的东河济平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而一旦失去了河、济之险的保护,临淄城再做抵抗也是徒劳了,那位长寿的齐王最终再没有机会延续他的在位纪录,率领臣民出城投降了。虽说以最后的形势而言,齐国无论作什么样的战术部署,都无法挽回灭国的命运。但和齐人保守的战略思想相比,数十年没有大战的齐军,战术素养同样无法让人释怀。也正因为此,战国当中,最后能够与秦国对战,并取得过重大战术胜利的殊荣,落到了楚人和项氏家族身上。虽然不能将后来楚系遗民成为反秦中坚一事(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都为楚人),完全归功于此,但项燕最后的胜利,无疑是直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至此,秦国扫清了统一道路上的最后一个障碍,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800年,秦人开创了新的朝代“秦朝”,曾经的秦王也变身为了“秦始皇”。中国二千多年的所谓“封建史”(其实是“集权史”)拉开了序幕。我们不必为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感到惋惜,因为还会有无数的英雄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在之后的历史当中,尽管中央之国核心区内依然周期性的战乱不断,并仍旧在扩张当中,但主要的地缘矛盾,已经转变为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之间的斗争,特别是在经过楚汉相争阶段,汉帝国重新统一中央之国后,许多朋友所期待的“外战”,即将开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