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442节
日期:2011-04-1323:42:13
  
  关于秦走道的具体路线,历来都不是十分明确。大家在网上所能看到的示意图,多是根据“直道”之名,“顾名思义”的在咸阳和九原之间画条直线。而在如今古代遗迹皆可能变为GDP的年代,地方上倒是对考察直道这类工程抱有深厚兴趣,只是既然是想为自己的一方土地带来名利,自然也很难从全局角度来探究这条“古代高速公路”的全景了。更多的是,在相关自己的一方土地上,发现有秦代修筑的道路遗迹,便往“直道”这个地缘标签上靠。
  
  好了,说了这么多感慨的话,下面也应该从地缘的角度来解读“直道”的走向和战略作用了。昨天我们分析过了,为了应对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对河套平原的侵扰,仅仅依靠上郡的军事支援是不够了。帝国需要有一条高速公路,能够迅速将帝国核心区(内史地)的军队和资源送达河套前线。从常规来看,秦人可以选择的战略方案有两个:即要么向西北方向,通过泾水水系的河谷通道,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然后穿越地势相对平缓,水源稀少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到达河套平原;要么向东北方向,借助陕北高原中泾水水系的河谷通道,通过陕北高原南部,然后或溯泾水而上,入鄂尔多斯高原,至河套平原。或仍然在陕北高原穿行,借由陕北高原北部的河流谷地(北部的河流都是东南向直入黄河的)再走一程,然后再在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高原的交汇处北行,进入河套平原。这个方案中,后段比较经典的路线,就是我们昨天解读过的,溯无定河谷北上,经肤施(现榆林)、鄂尔多斯市,直至内九原城的路线。
  
  上述方案中,第二套方案中的后一种走法,无疑是最可能被使用的,即在大部分的路程中,有充足的淡水补充,又可以得到沿途布设在河谷中的据点支持。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咸阳——肤施——九原之间画条线的话,这条线还真的近似于直线,要是在华北平原,而中间又没有太多横向切割的河流的话,始皇陛下的“工程师”们应该是会这样设计的。可惜的是,当秦军主力试图向河套方向运动时,他们会发现,首先将要穿越的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如果选择现成的河谷通道的话,并无法走出漂亮的直线来。另外无论是只走陕北高原南部,就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还是在陕北高原北部再走一段,都必须多次穿越河流。在桥梁技术还不成熟的时代,这无疑会极大的减缓行军的速度。
  
  日期:2011-4-141:23:00
  
  虽然河谷通道是人类在山地最常开发利用的道路,沿途也容易补给淡水,但亦有其弱点,即不是特别稳定,特别是在一些水量较大河流的下游地区,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山洪暴发,冲断道路的情况。按说游牧民族大都是在秋高马肥之后开始南侵的(这时候农业区也丰收了,正是“打草谷”的好时候),河谷通道受损的情况,不一定会正巧碰到游牧民族大举南侵的时节,但对于一个优秀的战略军事家来说,这种风险是需要尽量想办法规避的。
  
  如果放在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山地之中,高架桥和隧道技术都可以尽量避开上述风险,并使得道路呈近似直线状态。但仅仅是在几十年前,那些古代先人所开发的路线,都还是我们修筑道路的基础。这也就是现在的高速公路,往往不能和古典时期的道路重合。而早期修筑的道路,甚至国道,大都和古人走出的的路没有太大偏差的原因。既然拥有现代技术的我们,都还刚铡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苛求二千多年前的秦人,在陕北高原那些沟壑之中,南北向切出一条“直道”来了。
  
  从地理结构的角度看,唯一能让秦人避免不断切割河流、山谷的行军路线,就是找一条南北向连接鄂尔多斯高原和关中平原的山脊作为筑路的基础。而在整个渭北高原(渭河以北,河套以南,陕北、陇东高原在内的统称)之上,唯一具备这个条件的,就是陕北高原和陇东高原的地理分割线,或者说泾水流域与洛水流域的分水岭——子午岭。作为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子午岭西侧的河流都汇入了泾水;而东侧的山泉、雨水,则流入了洛水。至于说子午岭的山脊之上,自然是没有河流切割的“宝地”了。
  
  将直道建于分水岭之上,理论上确实是个避免河流阻断道路的好办法,但施工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在于高度,更在于子午岭上原始森林密布,从中开辟道路需要耗费不小的人力。鉴于蒙恬所主导的直道工程,在短短两年期间就已初见成效,有理由相信,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人利用过子午岭的山脊作为通行的道路了(不然的话,光勘测路线都得一两年时间)。秦人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支林间小道,变身为宽度达数十米(20——60米)的古代“高速公路”。
  
  从技术和资源上看,秦人在子午岭上铺设一条直道北入鄂尔多斯高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由子午岭切入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时,秦人需要向东北方向略微调整一下方向(因为子午岭偏西北——东南方向的,其北部位于九原郡西南方向),并在这段赶走渭北高原的直道与九原城之间,再把直接续修下去。以鄂尔多斯的地形来说,秦人“堑山湮谷”(史记言之)修筑直道的做法才有可能实现。要是在山谷相对较高的渭北平原这样做的话,且不说秦人有没有力量把那些深谷填满,就是那些山谷中的河流也不会让秦人这样做成功的(把河流阻断修路的想法是非常危险和不现实的)
  
  当然,虽然理论上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可以修筑出一条标准直线的道路,但真的做起来,也没有必要为了迎合这个名字,拿标尺去量的。最起码在直道的最后一段,秦人会稍微再做一点调整,以让它和从无定河(上郡群治“肤施”所临河流)出发,向正北方向修筑的,连接九原的道路相接。这样做可以将这条直接连接关中——河套两地的直道主干线,与连接九原、上郡的道路(从形态上来看,这条路也可以算是一条“直道”了)相接,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形成一个“人”字型的交通网。除了节省资源以外,还可以在后段路程,得以利用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高原相接处的那些战略据点,为长途行军的部队尽早提给补给。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的秦直道,并不是从头到属就是一条直线,而主要是由子午岭直道,和鄂尔多斯高原直道两部分相接(其分割点大约就是穿越长城的点了)而成的,这让整个直道工程,呈现为“《”字型。虽然从感觉上来看,似乎是绕了点路,但依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即使你选择在高原河谷中穿行,也无法在咸阳和九原之间走出一条直线来的。而秦直道的设计路线,不仅最大程度的让道路呈连续状态,更是在道路的平整度上有了地理保障。这一切,在秦军火速驰援河套地区时,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就秦直道的战略作用和所遇到的问题,还需要有一定篇幅来解读,不过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