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458节
日期:2011-05-0514:08:45
  
  毋庸置疑的是,秦人为帝国划分郡县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使帝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纳入中央集权的管理体系中。只是秦人设置郡县之时,并不代表就已经可以直接管理这一区域。在诸侯们经营日久的熟地,利用原有的管理体系来做到这点,应该说不是件难事,而在战国诸侯们,也没有政令直达的边缘地区,要做的这点就比较难了。之前只是在名义上暂设的“闽中郡”便是这样的典型例子,我毫不怀疑秦人以后一定会去直接管理这块土地,但最起码他们在帝国的版图上划出这个新的行政区时,心里应该十分清楚,它与核心区内郡县的实质区别。
  
  如果南越之地已经初步国家化了,秦人向南渗透的步骤也许会和闽中郡一样,先换汤不换药(不更换管理结构)的将之归化,然后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对其实施换脑计划。虽然秦帝国的国祚太短,没有时间完成这些步骤,但在后来的汉帝国,瓯越、闽越,以及国家化后的南越国都最终成为了帝国的一部分。问题是现在的“南越”,秦人并无法找到一个(或几个)代理人,来帮助其完成这个过渡阶段。更何况为了应对那些叛乱的部族,帝国已经耗费了太多代价,派驻各级官吏进行直接管理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现在摆在秦人面前的主要问题是,这种管理是需要帝国核心区源源不断的输入人口,以及资源,才能够有效完成。在没有使南越的基本人口华夏化之前,一旦核心区的补给不到位,叛乱随时有可能发生。
  
  在秦人为整个南越之地划定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当中,秦人有把握直接控制的是整个珠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广西盆地和珠三角(包括其辐射的周边山地)。而整个南越之地,却并非全部是由珠江水系所覆盖的。这其中主要包括二大地理单元,一块就是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另一块就是雷州半岛及其北部呈弧状的沿海地带。这两个地理单元有共同特点就是:首先都是沿海地区;其次版块内的河流,都不隶属于珠江水系,而是独流入海的。也就是说,与珠江水系存在明确的分水岭。如果要为这一板块找个统一的地理名称,我们可以称之为“环北部湾地区”。而象郡的设立,就是秦人为了进一步向南渗透,而以环北部湾地区为主设立的行政区。
  
  从环北部湾地区,与珠江流域的地缘关系来看,它在秦人的整合过程中,应该是属于次一级地区。有可能的情况是,象“闽中郡”那样,给当地大小部落授予名义官职,暂时不打破他们的社会结构。等到帝国在珠江流域的南海、桂林二郡站稳脚跟后,再寻找时机将象郡直属。从战术的角度来看,秦人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要想通过已经打通的“湘桂运河”(灵渠)将帝国的控制力直接辐射至“环北部湾地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最起码,你的补给效率,决定了你即使进入了这一区域,一时也很难在实力上对当地部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对于没有水运直接补给之前,在南越举步为艰的秦人来说,是有非常大的教训的。先期被派驻过来的军队,几乎被消耗殆尽。
  
  正是因为“象郡”只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并且没有实际控制的行政区。史书中对它的记载才更加模糊,以至于今天大家还在争论,到底是雷州半岛一带,还是越南北部,亦或是整个广西的西部才是真正的“象郡”。而沿着地缘的轨迹,我们站在秦人的角度,应该可以尽量接近事实的真象。也正是因为这种过渡和边缘性质,秦人在划定其区域时,才没有很明确它的边境。事实上整个环北部湾地区,甚至隔海相望的海南岛,都应该会是“象郡”用来整合的区域。不过由于环北部湾的这几个板块,相互之间的地缘关系并不紧密,或者说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河流将之串连起来,亦无法认定谁才是这个行政区的地缘中心,后来的汉帝国在直接控制上述区域后,并没有将象郡保留下来,而是重新按照各板块的地理结构,划出了越南北部的“交趾郡”以及雷州半岛及其北部地区的“合浦郡”。
  
  “象郡”在中央之国地缘结构的进化过程,倒是和秦人初设的,包括瓯越、闽越两大板块的“闽中郡”很类似。所不同的是,秦人在划定象郡的行政区时,已经考虑了战略上的连续性。或者说象郡在划定之初,帝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对之进行融合了,一些只是在等南海、桂林两郡安定下来罢了。这一点,从象郡、桂林两郡的郡治设立,亦可以看出。具体如何,留待晚上分析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