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460节
日期:2011-05-0900:45:03
  
  既然我们已经把“象郡”的覆盖区,定义为环北部湾地区,那么这片区域的天然联系纽带其实就应该是“北部湾”了。要想将这样一个海湾沿海地带整合成一个行政区,依靠陆地通道并不是最好的方式,特别是在这各地理单元,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河流时。真正能够将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海洋。就象地中海文明的周边板块,有机会整合成为罗马帝国一样。如果罗马人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及海洋意识,是绝对无法做到这点的。
  
  问题是从黄土高原走出的的秦人,并没有什么海洋意识。即使是始皇陛下本人,在东临大海之后,也更多的是感慨于海洋的神秘,并因此而幻想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其实这也不能怪秦人固步自封,没有向海洋开拓的意识。事实上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中,虽然也曾经有过诸如唐朝跨海入朝作战、郑和下西洋之类的案例。但将维系一块领土的希望,或者说交通补给线寄托在海洋上,却是非常鲜见的。台湾岛在古典时期末期能够成为华夏核心区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个特殊案例,算是徘徊了五千年的大陆农耕文明,迟疑的迈出的第一步。而其政治上的问题,至今仍然象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处在待解决状态。不过在这个世界整体都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中华文明在海洋意识的的掣肘已经逐渐消失了,并不用担心台湾岛会一直这样孤悬海外。(说句题外话,两岸统一之后,最首要的是战略目标,是修通海峡隧道。如果能够在政治解决之前做的话,会加快地缘整合和政治解决的步伐)。
  
  在很多朋友眼中,内陆行船和海中扬帆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问题。对于在内河中行船,治水而生的华夏文明,是完全有能力掌握水文资料,并保证安全的;而对于海洋来说,天气变化的规律,就非常难以预测了。并且由于远离陆地,在海上一旦发生危险,所能实施的救济手段是很有限的,而这类动辄全军覆没的风险,正是习惯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华夏文明所不愿承担的。由此而认为东亚的华夏文明趋于保守,而大陆西侧的地中海文明更加开放也不无道理。不过凡事都是两面看的,保守与稳定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所解读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央之国,和现在所中国一脉相承,正是利益于这种态度。
  
  华夏文明中所固有的一些东西,是否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彻底转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了。我们今天暂时讨论不到这么深,只需要清楚,在秦人的选项中,海路并不是值得考虑的方向。不过秦人出于农耕文明的本性,没有运用海路快速消化掉“象郡”,并不代表越人做不到。要知道,在越人的文化中,海洋属性是非常明显的。越人之所以能够沿东南沿海迁徙,也正是依靠了海路。因此在后来南越得以国家化,并封着以自守后,南越国得以真正控制越南北部及整个环北部湾地区。之前曾经有朋友讨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如果南岭是一条高大山脉,将岭南与长江流域切割开,那么岭南地区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海洋国家,并统一环南海地区。我个人的看法是,将整个南海诸岛,包括现在越南全境归入一个国家,难度还是很大的。即使是在地缘条件更适合发育高一级文明的地中海,这种环海地带的统一也不是常态。不过环北部湾地区,和珠江中下游地区整合成一个国家,并延续至今还是有可能的,就象当年“南越国”的最终控制区那样。所以后来的“安南”国很想得到中央之国的授权,得到“南越”这个国名,只可惜在强大的华夏文明看,任何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政治变数,都是需要被特别关注的,因此安南人最终所能得到的,只能是“南越之南”,也就是“越南”这个名字了。
  
  日期:2011-05-0923:56:39
  
  从地理形态来看,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很类似,都是由一条主要的干流,加一几条发源于周边山地的次一级河流冲积而成的。所不同的是,珠江中上游的广西盆地、云贵高原,本来的地缘潜力也不错,可以横向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大的地缘板块;而蜿蜒于横断山脉中的红河上游(中国境内,称为元江),地缘潜力就要差很多了。横断山脉那落差极大的纵谷,直至今日都还更适合成为动植物的乐土。
  
  红河流域的这种结构,使得越南方面东西横向发展的潜力很小,加之西侧有南北向的长山山脉分割,最终越南才形成这样南北纵深很大的国土形态。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江河上游——元江,所处的地理单元不是横断山脉而是丘陵相间的“广西盆地”,或者地势相对平缓的云南高原,就不是越南能不能向西北方向扩张的问题了。中央之国完全可以在消化掉上述地缘板块之后,依靠水利之便,稳固在红河流域的统治,并最终将之完全融为华夏核心圈的一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