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这次全面征服,使得广东地区第一次成为了对抗北方来敌的主战场。当然,这也可以算得上是最后的战场了(直接领导这最后的反抗的,就是来自于赣江流域的文天祥)。抗争的政治结果,自然是已经十分清楚了,岭南地区也成为了元朝的国土。而这最后的博弈,也消耗了广东地区,尤其是粤东地区大量的人口。这就为避乱迁入闽西南山地的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入粤腾出了空间。尽管在珠三角、潮汕平原这样的一线地缘板块,由于原有的人口基数较大,没有机会介入(政治因素也促使客家先民无法进入),但在边缘山地上,客家先民还是很有机会填补空间的。
其实这种由于大规模战乱,而导致外来人口大批迁移、填充,并改变某些文化属性的情况,在那些地缘博弈的焦点地区并不鲜见,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川地区。前面有朋友问过,为什么四川盆地是官话区,而云贵两省通行的,也是四川味的普通话(川普)。这其中的背景,也正是因为四川盆地屡次成为主要的地缘博弈区,而导致的人口大换血。这个过程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最初的主体,是来自湖北地区,而湖北由于地缘中原,也已经成为了官话区。可以说是西南官话的源头)。至于说云贵高原为什么没有象岭南那样,形成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方言区(象粤语区那样),而是也成为了官话区。个中的原因,其实我们在国际部分解读中南半岛时就已经给出了答案。简单点说,就是岭南地区的独立政权“南越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灭亡了,二千多年的移民史,加上岭南相对独立的地理结构,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自己的独立方言。而西南地区,直接短命的蒙古帝国征服之前,还是由土著的非华夏民族(当时的认定标准)所建立的“大理国”来进行统治的。而汉族移民大规模移入的时间,和四川盆地大规模填充外来移民的时间,基本算是同一时代,所以并没有时间和机会,形成自己的汉族族系。
现在我们回到客家的话题上来,正是因为蒙古人的这次征服,彻底打乱了中央之国原有的地缘结构,所以不仅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地缘文化受到了影响。广东地区的地缘结构,也由于客家民系的大规模填补空间,而呈现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尽管北方汉族南迁的历史,持续了两千多年。但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断代上,宋元之交的时期,应该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断代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入粤的移民一直没有断过,但沿赣东南——闽西南——粤东一线南迁的移民,成为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强化者。也正因为此,在客家文化通过向岭南直至海外传播,成为不可忽视的民系时,梅江流域的“梅州”可以因其发展形成了有独立意识的客家文化,而打出“世界客都”的文化牌;而作为二次移民的重要跳板,“石壁”这个武夷山中的小盆地,也成为了客家民系可以直接追溯的源头,并以“客家祖地”的身份出现在客家文化中了。至于赣州,无论你是否是由赣、闽、粤路线南迁入粤的,都无法绕过这个最初沉淀客家先民的地缘板块。因此在客家意识得以强化,并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今天(毕竟有大批的海外客家移民存在),本来已经成为赣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赣南地区,也开始通过打“客家摇篮”这张文化牌,来试图建立自己的海外关系了。
当客家成为一个独立的民系时,你的家族是否经由石壁这个跳板进行过迁徙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在认定或者说扩大一个民系时,更为直观和重要的标准,是会演变为共同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语言特点)。就象大家现在认定自己的华夏身份时,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祖先的来源直接追溯到黄河流域,而只需要在姓氏、语言、文字等文化表现形式上,表现出自己的华夏属性就可以了。在这种认定方式的主导下,那些未曾经石壁走出赣南,或者经由其他路线迁移的,具有与率先拥有客家意识的“石壁”客家共同文化属性的族群,也被认定为了客家民系的一部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被认定者就会认同自己的客家身份的。而目前客家也没有可能成为身份证上享有特权的一个“民族”,来直接划定自己的人口范围。但从纯粹的学术角度,确认这个民系有存在及覆盖范围,还是可以做的。最起码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段内容,了解一下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地缘结构。毕竟解读这一地区的最佳历史载体——红色政权的“苏维埃”时期,离我们所叙述的年代,还有二千多年的时间差。真等那个时候的话,相信会有很大一部分朋友感到失望的。
当客家民系的认定标准,已经转而成为文化属性上的认定时,粤东的另一个地缘板块——东江流域的“客家”属性,也得到了认定,而它的行政标签则被打上了“惠州”的标记。东江客家的情况,也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