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所划定的都市圈里,有一个区域是和南京都市圈有交集的,那就是位于合肥东南部的“巢湖市”,在南京的预想当中,这座地级市的市区(区巢区),连同北部的含山、和县两县,都应该是南京都市圈的一部分。这个地级市因安徽境内最大的淡水湖“巢湖”而得名,也因此而控制了巢湖的大部分的水面。合肥将之划为自己的直接辐射区,也是很自然的选择。就象南京希望自己的周边,能够均衡分布有腹地一样。
如果从行政的角度来看,对安徽治下各地,有行政管辖权的合肥,应该是更有机会控制这块竞争之地的。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行政并不总是万能的,那些位于边缘的板块,会选择用脚投票,向更有吸引力的,相对发达地区靠拢。就是南京也同样无法用行政命令,来打消上海对苏锡常地区的影响一样。特别是单从构筑都市圈,进行区域整合这件事来说,合肥也好,南京也罢,都是以城市的角色,和其他城市相互协调的。虽然说二者都兼负省会的职责,可以让自己在行政上,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但这种影响力,在法理上始终是无法转变为直接的行政命令的。更何况就算你能让官僚体系和执行自己的规划,却无法让资本和民意,随之而转向。特别是在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前面也有不少朋友说了,仅从道路这项基础设施来比较,车从江苏进入安徽,就能够感到明显的不同。在这种经济差异的背景下,如果你需要在南京和合肥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你会更愿意和谁对接呢?
合肥和整个安徽经济,在先天上的不足,让它们似乎只能接受,成为南京乃至江苏腹地的角色,或者说捆绑在江苏的车头上,担当一个配角的角色。问题是,从地缘背景来看,安徽方面肯定是清楚,自己无法和兼具江海优势的江东平原同级PK,但如果和去除掉苏南地区的江苏相比,安徽方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少劣势。毕竟安徽境内的那段长江(称之为皖江),甚至比江苏境内的还要长点,如果不是南京长江大桥当初建的太低了的话,皖江两岸在接受海洋经济的辐射方面,并不会比南京差多少(现在万吨轮,到了南京就过不去了);而安徽在江东的部分,也能够不通过南京方面,直接与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做无缝对接。这样对比下来,让合肥方面看到,自己在与南京的PK当中,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南京更加近海,更容易从最发达的上海、苏南地区受益,固然是一个客观优势(还有经济的先发优势),但南京受地理位置所限,必须把一部分触角伸到安徽,才能补圆自己的都市圈,却也是个现实的劣势。如果合肥方面,能够将行政手段运用到极致,还是有机会做大自己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辖区比合肥还大的“巢湖区”被分拆了。
分拆之后的巢湖,与合肥接壤的市区和庐江县,被划入了合肥;而与江东的马鞍山市隔江相望的含山、和县两县,则被并入了马鞍山;至于这两个县南面的无为县,也被隔江相望,位于马鞍山南面的芜湖市所接受。这种分割方法,应该说是充分考虑了地缘规律。局限于江东,辖区面积狭小的马鞍山、芜湖两市,在土地面积上得以飞跃,并且和南京一样,成为了横跨长江的城市。为了更合理分割,芜湖甚至还得到了和县南面,与之相对应的那个角。这些都表明了,虽然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希望自己成为整个安徽省的老大,但并没有到不尊重地缘规律的地步。作为最有机会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尤其是与江东核心区对接的马、芜两市),安徽方面还是在尽前力加以扶植的。
当然,基于中国地缘政治情况,行政中心一定也希望自己是经济、文化中心(看看北京就知道了),如果做不到的话,经济基础就会影响上层建筑的稳定了。就象苏南在江苏省的离心力那样。因此单从合肥这座城市的利益来看,扶植芜、马两市,甚至规划“芜马一体化”进程,以期借长江经济,提升整个安徽的竞争力,并不是为了搞乱自己的行政体系。而唯一避免尾大不掉情况出现的办法,就是在提升人皖江城市竞争力的同时,也做大合肥这个行政中心。具体到实践当中,就是通过拆分巢湖,扩容合肥。通过提升合肥的竞争力,增强对周边城市的向心力,最终坐实自己地缘中心的位置。所以我们会看到,合肥拿走了巢湖市近一半的土地,并由此而成为安徽省内,体量最大的地区(地级)。
拆分巢湖的做法,固然是立足于安徽省内的,地缘架构的重新洗牌,但却直接影响到了南京构筑都市圈的战略计划。因为这不仅让南京以自己为中心,辐射巢湖的计划成为泡影(同为省会的合肥,是不会愿意服从于南京的指挥棒的),更让芜、马两市,有机会把视线从南京身转移,打造自己的小圈子,并以上游地区的皖江城市为腹地做大自己。而在安徽的计划当中,也的确是一个“双核”的计划。即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心,带动整个安徽的经济。这种自成体系的做法,让一向视安徽为自己地缘利益区的南京,感到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南京都市圈的这西南角,再参与南京方面所组织的协调会议时,就不再会那么积极了。
相比芜湖等于长江城市,合肥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是很明显的。这不仅影响到合肥的经济潜力,更会影响到合肥在安徽省内的江湖地位。因此除掉行政上的调整,增加自己的体量以外,合肥也希望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地理结构,让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行政的选择,而成为安徽的中心。所谓“无水不兴”,无论是在古典时期,还是工业时代的现在,得水之便的城市,都会因为生产、生活用水、水面交通的优势,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的。从河流的角度来看,有江淮两水横贯其间的安徽,并不缺少。但对于合肥这座城市来说,却正好处于江淮之间,位置不尴不尬。如果合肥想要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经济的话,那么巢湖这个在中国还算排的上号的淡水湖,就是它唯一可以依靠的了。当我们在地图上,标示出合肥在这次分割中,所得到的部分,就会发现,巢湖实际上已经成为合肥的内湖了。
将巢湖变成合肥的一部分,终于可以让合肥象其它大型城市那样,发展自己的水岸经济区了(大家都在热衷于,在近水处建新区)。只是水还有死水、活水之分。如果仅仅是一个不通江达海的淡水湖,那么你除了以“湖景房“的噱头,做高湖边的房价,并得到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外,并不能象长江城市那样,得到交通之便。能够通过水运,摊薄物流成本,是江、海城市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因素。因此和南宁方面,希望打通广西盆地的出海口一样,合肥也同样有计划,将巢湖与长江连通,实现自己通江达海的愿望。
这项目能够改变安徽地缘结构的工程,叫作“江淮运河”,目前还处在计划当中。从名字中,也可以看出,这并不仅仅是一项为合肥打造水运出海口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安徽境内的长江、淮河两大河流,通过合肥这个行政中心连通起来。在这种“工”字型的水网结构下,本来不上不下的合肥,终于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地理中心,并通过天然的地理关系,来辐射、影响江、淮两地了。
江淮运河工程如果实现的话,意义并不至于圆了合肥地缘中心的梦想(安徽境内),另一项重要意义,则是为淮河输水。尽管在我们解读先秦历史时,淮河还是一条体量位列四渎的大河。但在被黄河多次扰乱水系之后,淮河的水量已经大不如前了。这条曾经非常重要的,能够独流入海的大河,甚至已经没有了天然出海口,主流只能借由江苏境内借长江入海。将之视为长江的支流,也不为过。江淮运河的贯通,不仅可以通过调水、航运拉近安徽境内,江、淮地区的地缘关系,更可以加扩大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区,进而提升整个安徽的经济实力。
以上这些内容,只是就长三江的地缘格局,以及分拆巢湖这件事,所做的一点技术分析,并不代表任何一种地方利益。至于博弈的结果究竟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都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把自己做大做强,并带动周边地区,那么这种竞争并不会是有害的。
就写到这了,明天回到楚汉相争,去看看刘邦、项羽都在做做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