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520节
日期:2011-08-2414:06:27
  
  那张“淮海经济区”的图,只是借用一张网图罢了。事实上即使单独划出省经行政区的话,也是绝没有可能按这外范围划的。反正现在从官到民,都热衷于画圈,都画的大点也无妨。
  这一区域最大的悲剧,就是没有有明显分割线的,核心板块。以至于总是成为南北博弈的缓冲区。在各省纷纷以省会为中心,“优化”自己的地缘结构时,郑州、济南、合肥、南京之间的这片区域,显得过大了。如果这块区域,是以人口密度低的山地为主,那么倒也没有必要,因为面积大,而重新划分。问题是这片区域,可以说是中国地势最平整,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了。在当中确立一个新行政中心,以降低整个区域的边缘感,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至于说是以经济圈,还是以省级行政区的形式来规划,目前倒不一定。范围多大,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这个圈子应该是以徐州——连云港为轴心来规划的。唯有如此,才会有竞争力。
  
  日期:2011-08-2501:47:02
  
  前面我们分析了,刘邦派出武关的这支先锋部队,所执行的只是一项战术任务(接刘邦家属),所以于刘邦所领导的汉军来说,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东征。这时的刘邦,主要注意力还在于清剿三秦的残余的势力。基于我们前面分析过的原因,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快的。从刘邦出陈仓道,返回关中,到完全占据关中之地,也不过半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项羽阻击汉军先遣部队,并另立韩王以为缓冲之时,刘邦也已经做好了主力东征的战术准备了。现在的刘邦,已经和当日入秦时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的他,还是以一个没有根基之地的反叛者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而现在,他已经拥有了秦人籍以发家的关中、汉中、巴蜀之地。要知道,秦人完成这个整合,足足花了数百年时间,而刘邦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既然有了这样好的基础,刘邦并没有再尝试从武关道,绕南阳入中原的路线。相比于崤函通道这条“正路”,这条路线更象是一条用来投机的偏门。已经在政治号召力上,对自己颇有信心的刘邦,需要从正面出击一次,以验证自己的实力,是否已经可以和项羽PK了。和项羽在战争之后再以军功论功行赏不同,刘邦的做法要更为巧妙,涉及的层面也更广。具体的做法就是:“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带领一郡或一万人的军队,归降汉军,那么你就可以在新的体系里,受封“万户侯”。而如果那些位列项羽十八诸侯之列的“王”,能够背楚归汉的话,也同样能够保有他们的爵位。这种即保护了已得利益者的权益,又切出蛋糕,重新洗牌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当然,如果刘邦只是个偏安汉中的诸侯,他的这种承诺自然只会被看作画饼。但现在,一方面是项羽在东线遇到了大麻烦;另一方面刘邦在西线,又声势日隆。势必会些骑墙派,会改变自己的政治选择。
  
  刘邦在政治上的战术,很明显的收到了效果。在他率主力出函谷关,过“陕”地,进行第一次东征之时,项羽分封在洛阳盆地的“河南王”很快倒向了汉军阵营。当然,也并是所有人,都会愿意接过刘邦所抛过来的橄榄枝,那位受项羽委托,控制韩地的新韩王“昌”,就忠实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他看来,如果不是项羽的支持,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空降得到韩王这个位置的。基于刘邦与韩人的亲密关系(想想张良会不会认他),这位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韩王,是很难在新体系里保住自己的王位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协助项羽,抵御住汉军的进攻。
  
  尽管必须就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韩地的问题了。但从战略战术上来看,新韩王的赢面都很小。一方面刘邦在韩地的声望本来就很高,他很难得到韩地民军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已经如滚雪球般壮大的汉军,已经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来应对韩国的阻击了。最终为刘邦解决掉韩国的,是汉军体系中最知名的军事天才“韩信”,而在处置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的方法上,刘邦和项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同样也扶植了一位新的韩王,以为汉军前驱。基于同样的理由,刘邦相信这位系出汉系的韩王,应该会为了自己的王位,拼死与楚军对抗的。
  
  需要注意的是,刘邦所新立的这位韩王,也叫“信”。也就是说,他和为汉军攻取韩地的大将“韩信”,可以说是同名,这也算是一种奇妙的巧合吧(历史上为了区别,称之为“韩王信”)。如果在项羽的分封原则下,有军功的韩信,很有可能就是新“韩王”的。而在刘邦的思维里,政治因素会更优先考虑。作为韩国王室的直系子孙,韩王信目前会更适合为刘邦整合韩地。当然,这并不代表刘邦会忽视军功,只是没有将之与战争的结果,直接挂钩罢了。
  
  现在的刘邦,除了控制了秦地,也完全控制了韩地。如果他再继续往前走的话,就马上会进入中原腹的地“梁地”了(放弃河东之地后的魏国之地)。不过这也意味着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了。一方面,梁地目前是项羽的直属之地,进入梁地之后,刘邦的政治诱惑手段,能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而在军事上,刘邦还没有把握能够胜过项羽。要知道,楚军现在只是在东线,被那些反叛的诸侯所缠住,并没有遭受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踌躇不前,是可以理解的。最好选择是,静观其变,看看项羽在东线的战况,再决定下一步的战略(是步步为营,还是乘胜追击)。
  
  另一个方面则是战略上的问题,作为形胜甲天下的洛阳盆地来说,刘邦还是有把握能够守住的。但一旦进入中原之地,你就会发现很有可能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了。除掉要防御东、南方向,来自楚地的军事压力以外,黄河以北,被项羽分封在河内之地的“殷王”,更是一个直接的威胁。这位司马迁的祖先,对项羽的忠诚度,早在刘邦试图通过洛阳,攻入关中时就已经领教过了。事实上河内之地的战略威胁还不是最致命的,在关中的旁边,还有一块更为重要的板块,能够直接威胁刘邦刚刚打下的根据地。这个板块,就是与关中一河之隔的山西高原,而受封控制这个板块的核心:河东之地的,就是那位不得不在封号前,加上一个“西”字的“西魏王”(魏豹)。秦晋之间微妙的地缘关系,使得刘邦只有在收服了西魏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去入主中原,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这一点,当年的秦人在“崤之战”之后,就已经清楚了。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