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的角度看,以色列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都取得了近乎完美的结果。在从埃及人手中夺取西奈半岛;叙利亚人那里占得了戈兰高地;吞并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并顺带把约旦从耶尔库克河下游南岸赶走之后,以色列在地缘安全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保证。如果以色列的政治家们仍嫌不满意的话,再想办法把黎巴嫩境内的北加利利山脉吃掉,以色列的地缘结构就会更加完美了。不过鉴于黎巴嫩本身的体量,并不足以威胁以色列的安全,这片高地并非非拿不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的政治家最终还是没能放过这片土地)。
如果能够保住上述战利品,相信犹太人是非常愿意以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的实际控制线为基础,和邻居们签订和平协议的。然而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从战略安全角度来看,约旦人并非不可以接受放弃约旦河西岸,最起码他们的首都安曼,和以色列之间还有外约旦高原做缓冲,但埃及人却怎么也不可能接受,以色列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存在。那样的话,不仅运河的安全会受到直接影响,埃及的心脏——开罗,也毫无安全可言。至于叙利亚人,当他们站在戈兰高地上时,以色列人会担心他们的水源安全;而当以色列军队控制戈兰高地后,大马士革就必须直接承受军事压力了。
既然阿拉伯人无法接受战争的结果,那么双方的战争状态就不可避免的还将持续下去。只不过已经在战略上,接近取得完美结果的以色列,这时的战略思维出现了微妙变化。既然想拿到的,都已经拿到了,如何保住这些胜利果实,就成为了以色列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一贯以攻代守的以色列军队,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转入战略防御了。这其中最为典型表现就是,以色列开始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一条坚固的防线——巴列夫防线。
修建“巴列夫防线”看起来,并非多余之举,因为无论是当事双方还是我们,都很容易看出,埃及人是绝不会放弃西奈半岛的,也就是说这场战争迟早会暴发的。只不过,一场全面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消耗。无论下一次战争,谁会是战术主动者,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做准备。不过这并不代表埃及人就会在准备好之前,和以色列和平共处了。要知道,作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如果被以色列占据这么大一片战略要地,而不及时作出反应的话,埃及的领导能力势必会受到很大质疑,并直接影响到下一轮战争的外交准备工作(埃及如果独自发动战争的话,是没有胜算的)。
基于向世人展示埃及一直在战斗的原因,1967年——1970年期间,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维持了一种有限战争的状态。在这期间,苏伊士运河两侧直至地中海,发生了无数次渗透与反渗透,突击与反突击的小规模战斗。而埃及方面最大的成果,就是在1967年10月21日,用反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海军的驱逐舰“埃拉特号”(也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用导弹击沉军舰);当然,对于这样重大的损失,以色列人也不可能没有报复行动的,运河西岸的苏伊士、伊斯梅利亚两市,也遭到了以色列炮火的报复性攻击,出现了大量平民伤亡。
从战略上来看,埃及和以色列都清楚,这些回合性质的小规模战斗,除了证明双方仍处在战争状态以外,对改变双方实际控制线并没有什么帮助。不过对这场拉锯战的最初发起者埃及来说,战争还有另外的意义——消耗。埃及人十分清楚,就军队的战力来说,优势是在以色列一面;但就整体的地缘实力来说,优势却是在埃及一面。即使这些在报复与反报复之间轮回的战争,会让埃及承担更多的损失,但作为人口更多,纵深更大的埃及来说,却应该比以色列更能承受这些损失。也就是说,纳赛尔试图通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以国力来拖垮以色列。这种在商战中被称之为“以本伤人”的战术,其逻辑就是:“如果这场战役中敌人造成我们三千人的伤亡,我们仍然能够坚持战斗,因为我们有人力资源储备;如果我们成功造成敌人一万人的伤亡,那么敌人将被迫停止战斗,敌人没有人力资源的储备。”(当时的一位新闻记者总结的)。这套逻辑在后来的两伊战争中也被伊朗人所使用。人口数量倍数于伊拉克的伊朗,在武器补给不如伊拉克的情况下,也曾经用人海战术来消耗伊拉克的战斗力。
从战术效果来看,埃及能否以一场消耗战来拖垮以色列,是很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在以色列,可以从全世界的犹太人那里,获得额外补给的背景下。这一点,纳赛尔和埃及的政治家们,心里也是很清楚的。因此在进行消耗战的同时,埃及人也同时在酝酿一场决战,以夺回西奈半岛。
假如埃及和以色列都只是非洲中部的两个小国,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是战与和,很大程度就只是他们之间的事了。虽然大国们也一定会为此说上几句,甚至直接干预,但并不会当成外交重点。只是埃及和以色列的地缘位置太过敏感了,假如因战争引发苏伊士运河关闭和石油价格飚升的话,受影响的就不只是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美、苏两个势不两立的大国,也倾向于在阿、以之间暂时维持不战不和的状态,而不是进行一场代理人战争。
鉴于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中东再重燃战火,在消耗战进行第四个年头时(1970年10月),埃及方面迫于压力,不得不和以色列达成了和平协议,结束这种让双方都疲于奔命的战斗状态。问题是,从战略上来看,以色列人会很乐意看到双方维持这种不战不和的状态,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吃进去的阿拉伯领土(按两个超级大国的想法,就先维持个二三十年再说)。而对于埃及和叙利亚来说,这种眼睁睁看着以色列消化自己国土的做法,无异于慢性自杀。正因为如此,一场由埃、叙两国主导的,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反攻也就再所难免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