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在之前的内容中曾经不断的出现,不过却从来没有详细解读过。无他,因为这个中东国土面积排名倒数第三的小国,一直要到第五次中东战争时,才会成为主角。其实如果不是犹太人那么执着的回到“迦南”之地,也许中东的风暴中心就是黎巴嫩了。比起巴勒斯坦地区来,黎巴嫩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地缘结构的复杂性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种复杂性给黎巴嫩带来的影响,就是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
(如果你问我去中东旅游最好去哪个国家,我会给你推荐黎巴嫩,因为你可以在那里找到中东的天堂;如果你问我,要在中东生活一辈子的话,黎巴嫩是不是最好的选择,那我会给你否定答案,因为我无法保证将来有一天,这个天堂会不会变成中东最恐怖的地狱。)
在中国人看来,如果有谁为了宗教问题而相互仇杀,并引发战争的话,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务实的中国人,基本是只会在吃不饱饭时才会想到揭竿而起,至于意识形态问题,那不是普通百姓所要考虑的。然后在东亚以外的其他地区,特别是地中海文明区,教派之争却往往成为暴力冲突乃至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因此一个地区的教派情况越复杂,潜在的战争风险也就越大。非常不幸的是,黎巴嫩正是中东教派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
黎巴嫩的教派结构复杂,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紧邻巴勒斯坦地区,靠着耶路撒冷这样一个三教圣地,让黎巴嫩比别的区域更有机会,接受不同的宗教思想。只是这点虽然重要,却也不是造成黎巴嫩教派结构复杂的根本原因。就好像巴勒斯坦地区,虽然是一神教起源的核心版块,但在犹太人“回来”之前,也同样和大部分的阿拉伯国家一样,已经是逊尼派穆斯林统天下的格局。也就是说,靠近宗教起源地,并不是黎巴嫩地区教派结构复杂的根本原因。
从整体结构上看,阿拉伯半岛算是一个低海拔的板块,特别是对比它北面横亘着的那些一大片高原带时,阿拉伯半岛内部那些被标注为“高原”、“高原”的地理单元,就真的不算什么了。不过一定要在阿拉伯半岛,找片高地做“阿拉伯屋脊”的话,平均海拔有2000公尺的黎巴嫩山脉、前黎巴嫩山脉无疑是第一候选人。事实上黎巴嫩这个地缘标签,在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之前,通常就是跟山地(山区)联系在一起的。这好比大家一提到伊拉克,首先想到的就是两河平原一样。
所谓有山就有水,在阿拉伯地区能够有高大山脉拦截水气的山脉,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有福。特别是黎巴嫩的这两条山脉,靠近的是有西风吹过的地中海,更让它的沿海平原,有机会得山、海之便,在受益于高山之水的时候,享受地中海的阳光。当然,这种相对优越的生存条件,只是让黎巴嫩地区有机会成为人口密集区。而真正让黎巴嫩教派结构错综复杂的原因,是它复杂的地形。
从地形的角度看,当你想在阿拉伯半岛寻找一片世外桃源的时候,黎巴嫩山区会比那些荒漠化的低地要更为合适。也正因为如此,在中东穆斯林化的进程当中,那些被主流教派边缘化的教派,在历史上纷纷选择了在黎巴嫩山区寻找避难所。也可以说黎巴嫩的复杂地形,让生存其中的“异教徒”们,更有机会延续自己的族群和教派。
显而易见的是,在中东和阿拉伯人当中,主流宗教是“伊斯兰教”,主流教派则是“逊尼派”。从宗教的角度看,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是属于“异教徒”;而从伊斯兰教内部的差异来看,“什叶派”则是不折不扣的异类。至于说这两个“异端”,究竟那一个更不为逊尼派社会所接受,倒不一定,关键要看谁对他们的威胁更大。比如现在波斯湾那些坐在油桶上的君主们,宁愿选择让异教徒的美国人来保护,也不愿意和什叶派的波斯人达成和解。
不管怎么说,什叶派和基督徒,肯定都是阿拉伯主流社会所不待见的群体了。经历了上千年的地缘博弈,地形复杂的黎巴嫩山区,也“不约而同”的成为了这两个倍受排挤的群体的天下。至于犹太人,倒是把视线投向了更为遥远的欧洲,而没有试图在黎巴嫩山区寻找落脚点。不过当他们在巴勒斯坦地区复国后,同样直接影响了黎巴嫩地区的地缘结构。
假如这个帖子的方向是宗教研究,我们应该可以为黎巴嫩山区的各种教派列出一长串名单来。现在的话,我们只需把视线集中在那几个主要“异端”身上就足以解读黎巴嫩的地缘政治结构了。这几个“异端”分别是:什叶派穆斯林、基督教马龙派、德鲁兹派。当然,和所有穆斯林地区一样,以正统自居的“逊尼派”穆斯林,也同样在黎巴嫩的地缘结构中,占有重要一席。
在阿拉伯半岛,基督徒能够在一个地区占据主导地位,黎巴嫩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归功于一个让我们感到陌生的教派:基督教马龙派。与很多小教派一样,历史上马龙派的基督徒也认为,自己并不同于天主教和东正教(包括后来的所谓“新教”),在教派地位上,应该是与这三大基督教派并列的第四大教派。说起来,马龙派比现在那些自立门户的教派,要更有资格这样声称。因为所谓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是在公元1024年正式分裂的。而早在公元五世纪,马龙派便已经开宗立派,并在大叙利亚地区传播了。只是在公元七世纪,马龙派正式形成教会之时,席卷中东的伊斯兰教也已经被穆罕默德创立出来了。在伊斯兰教的重压之下,马龙派能够在黎巴嫩山区保存自己的教团已经要拜地形所赐了。也正是因为缺少发展的空间,现在全世界的马龙教徒加起来也不过四百万人,其中留在黎巴嫩的差不多一百万人。
当中世纪的欧洲基督徒,狂热的希望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时,能够在紧邻圣地的黎巴嫩山区发现基督教徒无疑是一件让他们兴奋的事情。而这些饱受穆斯林排挤,夺在山区的马龙教徒,自然也非常欢迎这些十字军的到来。虽然欧洲基督徒在中世纪的那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耶路撒冷、黎巴嫩、安条克建立的几个基督教小国,也被穆斯林所消灭,但黎巴嫩复杂的地形,还是为马龙派(也包括其他基督教派)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使得他们在遭受报复性清洗后,依然能够保存一定的人口规模,并持续在黎巴嫩山区发挥重要影响力。
马龙派和生存在黎巴嫩山区的其他基督教派,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最终也为他们迎来的政治上的春天。当然,这并非是说他们自己有力量对抗穆斯林世界,而是因为那些欧洲教友们,开始以一种决定性的优势重返中东了。在这些欧洲人当中,对于黎巴嫩基督徒的命运起到直接影响的,就是法国人了。至于法国人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明天再分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