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694节
日期:2012-06-2800:56:54
  
  在清帝国统治蒙古高原时期,外蒙古的政治中心,并非是在传统的色椤格河流域上游地区(具体的说,就是鄂尔混河与图拉河上游),而是在大湖盆地中,杭爱山西南麓的“乌里雅苏台”。之所以会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满洲人在对待试图化解蒙古高原的威胁时,和汉族所主导的中原王朝有所区别。对于长城以南的华夏农耕民族来说,象阴山一线的游牧民族驱逐至漠北,就足以保障核心区的战略安全了。而对于视东北地区为祖地的满洲人来说,仅仅控制阴山南北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将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这条“草原走廊”,归为直接控制区的话,大兴安岭东侧的东北地区,战略安全会很成问题。这一点,满洲人的先祖“女真人”,就有惨痛的教训。虽然他们为了防备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袭扰,直接控制了锡林郭勒草原(当然也包括阴山北麓的草原地带了),并在大兴安岭西侧,构筑了中原王朝未曾尝试过的草原长城,但呼伦贝尔草原及其以北的东蒙地区,还是成为了金王朝的心腹之患。在成吉思汗通过统一东蒙地区,进而成为草原之主后,金王朝也成为了蒙古帝国崛起道路上的牺牲品之一。
  
  女真人的教训告诉满洲人,如果他们想保证自己的后院不起火,他们需要把整条大兴安岭西侧的“草原走廊”控制在手。最起码,作为这条草原带核心的“呼伦贝尔草原”,需要有帝国强有力的控制力。在这种思路指导之下,在大部分古典时期适用的,对蒙古高原游牧区用“漠南”、“漠北”加以区别的方式,就不适用了。传统的漠南地带,加上呼伦贝尔——锡林格勒——科尔沁草原带,成就了“内蒙”的地缘概念。至于在此之外的蒙古高原,自然也就成为了“外蒙”了。
  
  清帝国是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控制内、外蒙地区的,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关注的。所谓内、外有别,仅仅从这两个字当中的区别,就足以显出帝国对这两个地区,在控制力上的差异了。当然,外蒙地区作为清王朝时期,中央帝国的组成部分,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说在管控力方面,会相对弱些罢了。而“乌里雅苏台将军”,就是控制外蒙地区的组织机构。与其他非帝国核心区的管理一样,帝国对外蒙地区的行政派出机构,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模式。
  
  既然东蒙的核心草原带,已经成功的从传统的“漠北”板块分离出来了,那么外蒙地区的政治中心,势必也可以向西移动一点了。由此在大湖盆地核心区南部,扎布汗河上游的兴建“乌里雅苏台城”,也就成为了整个外蒙地区新的政治中心。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大湖盆地——唐努乌梁海,以及色椤格河流域的话,杭爱山——肯特山南端的传统地缘中心(乌兰巴托及其以西至杭爱山地区),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在肯特山以东,仍然有大片虽不及“大兴安岭西麓草原走廊”肥沃的土地,归入了外蒙板块。从纯粹的几何角度看,蒙古高原传统的地缘核心区,仍然居于中点。不过清帝国最终还是选择了,将控制外蒙地区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府,设立到了大湖盆地之中。决定这一选择的地缘理由,就是所谓的“外蒙”地区,当时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阿尔泰山以东的,地理意义上的“蒙古高原”,阿尔泰山脉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也就是准噶尔盆地北沿),也同样属于蒙古游牧部落的控制区。
  
  蒙古人并非是唯一渗透到阿尔泰山以南的,高原游牧民族。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包括匈奴人在内的诸多草原民族,在控制大湖盆地之后,都会很自然的渗透到阿尔泰山以南,并将直接控制线推进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后面会有解读。现在我们的关注焦点,还是在大湖盆地。
  如果你观察的够仔细的话,会发现“乌里雅苏台”城,并非建立在大湖盆地的腹地,而是建筑于扎布汗河上游河流的山谷之中。按照我们在东亚核心区的经验,河谷、盆地腹地(下游地区),才是最利于植被生长的区域,也因此能承载更多的人口,成为地缘核心。乌里雅苏台的选址似乎告诉我们,在大湖盆地当中,最优质的牧场并非存在于湖泊众多盆地腹地,而是那些海拔相对较高的,上游河谷中。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对“大湖盆地”这个地理标签的范围作一个标定。狭义的“大湖盆地”,指的是阿尔泰山、唐努乌尔山、杭爱山西北段所合围出的地段。我们先前所提到的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哈尔乌苏湖,等几个规模较大的湖泊及其周边地区,就是狭义“大湖盆地”的腹地。有一条曾经在汉匈博弈中出现过的山脉“汗呼赫山”(古称“稽落山”,公元89年,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及副将耿秉击败北匈奴主力于此),横向将这片腹地切割为了两块。北面的乌布苏湖地区自成一块,南面的吉尔吉斯湖、哈尔乌苏湖,包括二者之间面积略小的另两个大湖:哈尔湖与德勒湖共为一区。事实上,南部湖区之间都存在河道相连。也就是说,从杭爱山南麓汇流下来的扎布汗河,与从阿尔泰山北麓流下来的科布多河,在盆地腹地汇集到了一起。而唐努乌尔山东部,以及核爱山西北侧的河流,则单独打造出科斯湖和乌布斯湖湖区。
  
  相信通过《匈奴地缘结构图》,大家应该能够直观的理解上述内容。当我们把视线,从乌里雅苏台城向南转移时,会发现盆地区仍在向东南方向延伸。只不过在这半段,只剩下杭爱山东南麓在向腹地提供淡水了,阿尔泰山南延伸山脉,几乎对盆地腹地的湖泊没有贡献。也正因为如此,这一部分的湖泊,在规模上远没有北段的大。在地理分类中,这部分由阿尔泰山脉南延伸段,与杭爱山东南段包夹而成的谷地,有时也被单独称作“湖谷”。而广义意义上的“大湖盆地”,也会包括这部分。
  
  相比北段,湖谷的自然条件要恶劣的多,而造成这种恶劣环境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南部的阿尔泰山山势开始走低,没有力量提供足够的水源。这不仅使得湖谷内部荒漠化,同样的,山脉本身也植被稀疏。正因为如此,这段山脉的名字被标注为“戈壁阿尔泰山”。
  戈壁阿尔泰山的悲剧,与他的地理位置和海拔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如果想从大气中获得更多的水资源,有两个条件到头重要。一个是与海洋的距离,另一个则是高度。与海洋距离越近,太平洋季风就越有机会,带来湿润的水气;而高度越高,就越有机会将之转换为雨水(雪)。从距离的条度看,蒙古高原东部显然会更有优势;而从蒙古高原的地势来看,西高东低的格局,又是西部山地占优。这种纠结的结构,成就了蒙古高原中南部的悲剧。具体到高原西部的核心板块——大湖盆地(广义),其地势最高的西段地区,干旱程度就要低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越靠近蒙古戈壁的地区越干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蒙古国在大湖盆地区的行政建制中得到验。盆地中乌里雅苏台及其以南的重要城市,都是建于上游河谷中。而西北部的省会城市“乌兰固木”及“科布多”,则可以靠近湖区了(前者近乌布苏湖,后者近哈尔乌苏湖)。
  
  虽然大湖盆地区的西北段,自然条件要比东南段好,但就盆地腹地的整体条件而言,比之色楞格河流域,以及蒙古高原东部还是要差上许多。不仅湖泊有很多是咸水湖,而且荒漠、荒漠草原的比例也比较高(荒漠化程度,自西向东逐渐严重)。不过大湖盆地板块腹地的草场情况,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整个板块却还是有机会在蒙古高原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有机会翻越阿尔泰山脉,将势力范围渗透到准噶尔盆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带,自东向西延伸到阿尔泰山南北时,形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印象中那种一望无际,地势平缓的草原带开始消失,取而代之成为主角的,是立体分布于高大山脉之中的“山地草场”。至于这种结构的变化,对游牧民族的生存与扩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地缘板块的,我们下一节再分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