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786节
日期:2012-12-2100:38:18
  哈萨克斯坦现有的部落结构,应该说是亚洲游牧民族中最复杂的。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在历史上,曾经留名于此的游牧群体,都以部落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鉴于中亚北部草原在欧亚草原的枢纽地位,这些部落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哈萨克人有华夏文明那样用文字记录历史的意识和技术的话,那么他们所能够连接起来的历史,甚至能够对接到我们所正在解读的年代。
  即使没有文字记录哈萨克诸部落的系谱,但那些部落之名,以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的氏族关系,也足以让大部分哈萨克人追忆祖先的足迹。当然,如果仅从这些游牧部落最初的来源地来判断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中亚北部会形成这样一个统一的游牧民族。因为他们当中,不仅包括有东欧、北亚的游牧部落,甚至还有来自阿拉伯、波斯的成分。而从河西走廊迁移而来的“乌孙”部,至今也仍然是哈萨克诸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哈萨克”族形成的过程来看,也验证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橘生南而为橘,生北而为枳”。一个族群从哪里来,最初又是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并不重要,土地的属性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中,现在哈萨克人的血液中,也应该多少融入了一些汉民族的成份。毕竟汉帝国曾经数次渗透西域。只不过,比起那些只是换个地方生存,不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的游牧部落来说,农耕属性的汉民族,没有机会有哈萨克现有的部落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罢了。
  
  以属地原则,来解构哈萨克斯坦的地缘结构,要比从各部落的源流,来为之归类更合理。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哈萨克斯坦的乌孙部,倒是真可以称得上是“土著”了。因为他们今天所生存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是乌孙人的土地。这块土地,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和“七河地区”,或者“大玉兹”两个地缘标签重合。以哈萨克在游牧时期的地缘结构来看,七河地区不仅能够因天山雪水,而滋养出高质量的草原,更因处在丝绸之路北线上,而成为中亚北部最重要的亚板块。俄国人最初选定外伊犁河谷的“阿拉木图”作为整个哈萨克草原的政治中心,也正是基于此(本节内容参见《哈萨克斯坦地缘结构图》http://www.gzlytj.com/Upload/admin/2012-12-1751.jpg)。
  
  然而在现在哈萨克的行政版图上,阿拉木图已经不再是首都了。哈萨克丘陵西北部的阿斯坦纳者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在哈萨克现有的部落体系中,这里显然是中玉兹部落所经营的地盘。而在二千多年前,整个哈萨克丘陵则是康居人千里转场的领地。无论在何种形式的地形图上,我们都很难忽视哈萨克丘陵的存在。相比巴尔喀什湖与天山之间的七河地区,哈萨克丘陵的体量要大的多。几乎占据了哈萨克斯坦的半壁江山。只不过,真的比较游牧条件的话,哈萨克丘陵的整体质量就比七河地区要差很多了。这一点,从它那平均3、5百米,腹地最高山体不过1500米上下的海拔高度也能看出。在亚洲中部这片干旱之地,这样的海拔并无法为之带来太多的降水。大片土地属于荒漠半荒漠地带。
  
  就生存条件来说,哈萨克丘陵的北部要比南部更好。发源于哈萨克丘陵西北部的“伊希姆河”甚至有机会同哈萨克丘陵东北方向的额尔齐斯河汇合,成为这条西伯利亚大河的一条支流,并最终汇入北冰洋。要知道,这种外流的待遇,即使是能够承接高山雪水的“七河”也不曾享有,它们最好的归宿也不过是象巴尔喀什湖这样的“大湖”。而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阿斯塔纳,也正是在伊希姆河上游河谷中。
  
  对于试图在哈萨克草原腹地游牧的部落来说,哈萨克丘陵北部相比南部的优势,不仅在于相对更多一点的降水。还在于它紧邻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条件最好的地区。低海拔、低纬度,以及充足的水资源,使得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具备了游牧条件。而在经过俄国人的百年开发,这一地区成为了俄罗斯最重要的粮仓之一(由于哈萨克斯坦也在此切了一条边,所以也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产粮区)。单纯从供水的角度来看,与哈萨克丘陵擦肩而过的额尔齐斯河,也能够为在哈萨克丘陵北部游牧的部落,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地缘关系上来看,争夺哈萨克丘陵北部,以及沿丘陵平原带的游牧部落,应该来自于两个方向。即西侧透过乌拉尔山脉南部而来的,源自东欧平原南部(南俄草原)的欧洲游牧民族;以及东侧从蒙古高原渗透而来的北亚游牧民族。相比之下,从蒙古高原方向渗透而来要更回容易。因为生存于蒙古高原西部的部落,无论是西出唐努乌梁海盆地后,还是先跨越阿尔泰山分水岭,进入阿尔泰地区后,都会进入额尔齐斯河流域。在试图沿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南下,切入七河地区的同时,同样与阿尔泰山相接,并具备游牧条件的哈萨克丘陵北部,没有理由不被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所渗透。也正因为此,现在哈萨克斯坦中玉兹部落,大都可以在蒙古高原找到他们祖先的足迹。不过在二千多年前,先期从南俄草原游牧而来的欧洲游牧民族,在哈萨克丘陵地区以及整个中亚还是大多数。控制哈萨克丘陵地区的康居人,也应该归于此类。
  
  对于隶属欧洲游牧集团的康居人来说,在控制哈萨克丘陵的北部,以及周边平原带以后,并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相比再进一步渗透西西伯利亚平原腹地,或者蒙古高原这两片苦寒之地来说,向天山方向渗透才是更大的诱惑。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入主中亚的游牧民族,最理想的去处。至于他们是循什么样的路径接近天山的,如果今天不是世界末日的话,我们还会有时间分析的。
  日期:2012-12-2223:27:17
  从直观感觉上来,不管是来自蒙古高原还是东欧平原的游牧民族,在进入哈萨克丘陵北部之后,应该先向南迫近巴尔喀什湖,并在以其北岸为核心,经营哈萨克丘陵地带。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上一节也说了,哈萨克丘陵地带北部的环境要好于南部。从环境上来说,这是一个由北向向,经历草原、半荒漠、荒漠地貌变化的板块。也就是说,越靠近巴尔喀什湖所对应的南部地区,环境反而越恶劣。这点很让人奇怪,因为由于有伊犁河巨大淡水量的供给,巴尔喀什湖的西半部,属于可供人畜饮用的淡水湖。有这样一个巨大湖泊存在,周边地区应该是湿岛气候才对。
  
  其实,真正造就大规模草原的,从来都不是湖泊本身,而是那些漫流在湖盆周边低地的河流。湖泊本身只是一个终端罢了。象巴里坤湖这样高咸度的咸水湖,并不影响它周边低地在承受大流量天山雪水的供给时,滋养出大片草原。相比之下,巴尔喀什湖地区就是一个反例了。为了更了解它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视角再拉高点。以山、水结合的角度,来观察巴尔喀什湖地区的结构,一切就十分清楚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