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834节
日期:2013-04-0900:00:08
  基于阿富汗的特殊位置,以及与中国接壤的现实,估计很多朋友对中国去填补美国战略撤退后的空白很感兴趣。不过对于中国来说,武力介入应该永远不会成为选项。即使中国不抱着和平崛起的想法,有了那么多前车之鉴,相信也不会有谁头脑一热,把自己陷到这个帝国坟场中去。相比之下,去帮助阿富汗人民修复诸如萨朗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倒是一个双赢做法。正如汉、唐时期,大家都能从丝绸之路的开通上获利一样。
  
  回到兴都库什山脉山口的问题上来。萨朗山口和希巴尔山口,并不是唯一贪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山脊的通道。在喀布尔水系和昆都士水系配对的过程中,最起码还有一个山口,有机会承担这个战略任务,那就是位于萨朗山口东部的“卡瓦克山口”。如果将萨朗山口视为中点的话,卡瓦克山口和希巴尔山口显得颇为对称。不过就通行情况来说,卡瓦克山口的使用频率应该没有希巴尔山口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卡瓦克山口再往东的话,是这个星球上山地最密集,海拔最高的区域。波斯、中亚,乃至欧洲方向而来的商旅,一般情况下没有理由,一定要绕远攀高,跑到卡瓦克山口来过境。当然,对于身处吐火罗盆地东部的民族来说,这样一条通道的存在还是有意义的,最起码可以让他们在向南渗透时,有更多的选择。
  
  以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族群分布来说,卡瓦克山口对于塔吉克人的意义应该是最大的。因为在以乌兹别克、土库曼斯坦为代表的中亚突厥民族挤压下,土著的塔吉克人在吐火罗盆地西部已经不能保有优势了。只有象卡瓦克山口这样位置偏东,又不处于各方博弈焦点的通道,才有可能被塔吉克人所真正控制。
  卡瓦克通道对于塔吉克人的战略意义,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当时反抗苏联入侵的诸多部族武装中,对苏军杀伤力最大,名声最响的是有“潘杰希尔雄狮”之称的塔吉克人——马苏德。而马苏德的根据地:潘杰希尔谷地,正是卡瓦克山口对接喀布尔河谷的上游河谷,也是塔吉克人在兴都库什山脉分水线之南渗透、覆盖成功的重要成果。当然,同样的,在山南政权占优的时期,普什图人也同样在山北地区谋得了一些重要据点。这种你来我们,大分割下的小杂居现状,也使得阿富汗有机会成为一个统一国家。
  
  塔吉克人之所以能够渗透潘杰希尔谷地,是因为潘杰希尔河其实就是是喀布尔河的上游。如果大家想在谷歌地图上搜索“潘杰希尔地区”也很容易。因为也许是为了纪念这位抗苏英雄,在阿富汗的行政版图上,潘杰希尔地区在2004年已经从“县”升级为“省”了。从渗透的角度来看,即使塔吉克人无法在萨朗山口及其以西地区占优(那个方向参与争夺的人太多了),他们也可以从吐火罗盆地东部的“老家”,通过卡瓦克山口——潘杰希尔谷地,插入山南的核心区——喀布尔河谷。
  
  关于潘杰希尔谷地的抗苏传奇,在网上应该可以找得到。只不过,在很多叙述中,潘杰希尔谷地通常被错误的与“萨朗山口”,而不是卡瓦克山口联系在一起,并由于而导出一个结论,认为塔吉克民兵扼守住了苏军的咽喉。其实不论是苏联人还是美国人,都没有失去萨朗通道的控制权。为了维护这条战略通道,苏联人甚至部署了一个师的军事力量以为安全保障。问题在于,潘杰希尔谷地被塔吉克人覆盖的现实,使得北方反抗苏联的部落联盟(除了塔吉克人,还有乌兹别克、土库曼等部族),有了一条绕过主通道,将北方抗苏力量输送到南部,直接威胁喀布尔地区的战略通道。这也使得苏联人无法坐视潘杰希尔谷地的塔吉克游击队存在,并为此而进行了数次围剿。只不过在这种山地中,土著的优势总是更为明显,更何况潘杰希尔谷地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苏联人损失惨重的进攻,不仅成就了马苏德和塔吉克人的传奇,也帮助整合了一个能够和塔利班抗衡的“北方联盟”。
  
  事实上,卡瓦克山口也还不是位置最靠东的,从吐火罗盆地方向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的山口。在它的东面,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边界线上,还有一个“多拉山口”提供可能的通道。就地理结构而言,我们所说的兴都库什山脉中段,指向的也正是从多拉山口到希巴尔山口的这段山体。与其它三个山口有所不同。为阿姆河——多拉山口连线的,并非昆都士河,而是它东面的科克恰河。至于山脉南面连入喀布尔河谷的,倒还是属于喀布尔河水系。只不过,这条叫作“库纳尔河”的河流(依河而生的行政区,就叫“库纳尔省”),最终注入的并不是喀布尔所在的盆地,而是位处喀布尔河干流中游盆地区的“贾拉拉巴德”地区。
  
  一般情况下,河谷平原越往下游纵深越开阔,相应的农业潜力也会更大些。我们在地形图上也能感觉到,无论是海拔还是纵深,贾拉拉巴德所在的喀布尔河中游地区,都要比喀布尔地区更有优势。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因位处喀布尔河通道,而额外获得的商业利益以外,贾拉拉巴德盆地(行政上为“楠格哈尔省)也是阿富汗非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然而就现实的情况来说,看起来农业潜力不如贾拉拉巴德的喀布尔,才是本地区的地缘中心。这其中的原因无他,就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地缘位置。喀布尔四线相交的枢纽位置,使得它更具战略价值。如果“多拉山口——库纳尔河”通道,能够有机会成为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交通的主通道,那么贾拉拉巴德倒是有可能显得比喀布尔更有价值。只不过,无论从地理结构还是地缘结构上来看,这样做都没有太大价值。无论是入侵者还是商旅,顺喀布尔河而下,将喀布尔、贾拉拉巴德过一遍都是最佳选择。
  
  既然我们刚才把贾拉拉巴德所在的板块,称之为喀布尔河中游地区,那么我们沿喀布尔河而下,挺进印度河畔的旅程应该还不能告一段落了。按正常逻辑,喀布尔河下游与印度河相交的地方,应该有着喀布尔河流域中,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而连接中、下游地区的通道,自然就是喀布尔河了。
  喀布尔河下游也的确没有让我们失望,顺着喀布尔河而下,一个体量数倍于贾拉拉巴德地区的标准盆地区——犍陀罗盆地,即将出现在我们眼前。之所以将这个盆地,称之为犍陀罗盆地。是因为在我们所解读的时代,大月氏人即将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横跨中、南亚的贵霜帝国。而在此之前和之后,这一地区所产生的土著政权就叫作“犍陀罗”。如果我们要用现在地图上能够查到的地名,来标示这个盆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白沙瓦盆地”。因为当年犍陀罗国、贵霜帝国曾经的都城,就是现在经常出现在时政新闻中的“白沙瓦”。
  
  提到白沙瓦和贾拉拉巴德,关心时政的朋友应该马上想到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地缘标签——开伯尔山口了。从喀布尔流域的地理结构上看,开伯尔山口就是连接白沙瓦、贾拉拉巴德盆地的山谷。而放大影响范围来看,这个山口也是伊朗盆地——兴都库什山脉地区,与低地属性的“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分割点。唯一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喀布尔河在中、下游盆地相交的地方,固执的向北在山地中弯了一个几字湾。这使得人们在打通道路时,选择了地势更平坦、直线距离更短的山谷。也就是说,所谓的开伯尔山口(其实是一段山谷了),本身并不是喀布尔河谷的一部分。
  
  开伯尔山口没有在喀布尔河畔,并不影响喀布尔河在串连兴都库什山脉、印度河的过程中,所起的战略价值。正是在它的引导以及战略支撑下,一波又一波的入侵者,才会去试图建立横跨中、南亚的帝国。而经过开伯尔山口,进入犍陀罗盆地,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站在富庶的印度河平原上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至于为什么,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