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16
研究中国与克什米尔的关系,经常会遇到“喀喇昆仑走廊”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范围界定,往往又会受到今天的政治分割影响。如果从纯粹地缘角度来看,所谓喀喇昆仑走廊所指向的,就是“一系列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北麓,并与之平行的河谷所组成的通道”。从大的地理范围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它的位置是在阿克赛钦与瓦罕走廊之间。这条河谷通道与纵穿喀喇昆仑山脉的诸多山口一起,造就了“喀喇昆仑走廊”沟通塔里木盆地——克什米尔的枢纽地位。
事实上,仅仅连接塔里木盆地和克什米尔高原这两个板块,并不足以凸显喀喇昆仑走廊的作用。以更高层面来看,能够让塔里木盆地、克什米尔价值得到体现的,是东亚与南亚这两个人口巨大、经济发达的贸易终端。也就是说,它们各自能够与这两个终端对接,并与之交易、转运商品,才是人类不畏艰险,穿越喀喇昆仑走廊的根本原因所在。
借由追寻张骞的足迹,西域与东亚核心区之间的沟通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大半。包括丝绸之路是主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通过西亚、欧洲的问题,也有了足够文字解读。只是这些被视作丝绸之路主线的路径,并非欧亚大陆贸易交通网的全部。克什米尔和印度在这个交通网中,同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我们向巴控克什米尔纵深渗透之前,我们需要暂时中止这个进程,去纵向了解一下,克什米尔地区东部,也就是印控克什米尔,是否存在一条贯穿南北的路线,将喀喇昆仑走廊与印度连接起来。从板块沟通的角度来说,就是拉达克板块是否有直线向南,不经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进入印度河平原的通道问题。
很显然,这条通道是一定存在的。只要有需要,再复杂的地理环境都会被人类所征服。对于拉达克人来说,他们如果想向南发展的话,最大的地理障碍就是喜马拉雅山脉了。整个拉达克版块,在地理上可以被定位为喜马拉雅山脉与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区域。我们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拉达克人是怎样穿越喀喇昆仑山的问题。现在,是时候把它和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连接起来了。
就翻越山脉这件事来说,从它的两端绕行往往是最为常见的方案。尽管这样做常常会绕远,但相比把命丢在那些冰川里,这些多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还是值得的。喜马拉雅山与拉达克地区的地理关系来说。拉达克人是极有可能绕到喜马拉雅山西端,从今天的印巴停火线一带向南打通这条交通线的。
当我们把视线锁定在喜马拉雅山西端,印度河谷以南地区时,一条叫作“欣库河”的河流,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中。这条河流在巴尔蒂斯坦的解读中也曾经出现过,它也是巴尔蒂斯坦六大亚板块中“古尔德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拉达克人如果想进入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时,就必须看巴尔蒂斯坦人的脸色呢?情况并不如此。
欣库河流域的河谷分布结构,是一个标准的伞状结构。巴尔蒂斯坦的古尔德里地区,只是包含了流域西部地区。为古尔德里板块形成作出贡献的有两条河流,一条就是南侧的欣库河,另一条就是其北侧,在印巴停火线附近与之合流的“希格尔河”。
曾经有朋友问过,巴尔蒂斯坦在印度河右岸,不是有了一条希格尔河和希格尔地区吗?南边这条是不是在图上标错了。其实一个地理标签被反复使用情况,我们应该已经见怪不怪了。以示区别的话,古尔德里地区的主要河流,可以被称之为“欣库——希格尔河”。
欣库河在接收了希格尔之水之后,很快便转而向北汇入了印度河(拉楚河段)。从技术上看,巴基斯坦方向既然已经得到了巴尔蒂斯坦,那么整个“欣库——希格尔河”流域,就应该尽数属于这个穆斯林藏族集团了。然而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今天的印巴停火线,正好切割了欣库河下游河谷。也就是说,如果巴尔蒂斯坦人想从欣库河口溯流而上的话,就必须穿越印度控制区。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巴尔蒂斯坦的古尔德里,没有控制欣库河流域的全部。尽管巴尔蒂斯坦人应该也很想获得整个欣库河流域。但那些还没有伊斯兰化的拉克人,也需要流域东部那几条南北向河流,帮助他们进入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
在拉达克人南下的过程中,有两条隶属欣库河流域叫做:德拉斯河、苏鲁河的河流,发挥了重要的通道和聚落人口的作用。拉达克人并不用真正沿印度河走到欣库河口再转而向南。他们会从列城出发,紧贴着喜马拉雅山西北麓,分段式的借那些印度河左岸支流向西前行,并最终全程借助德拉斯河进入克什米尔地区的核心板块——克什米尔河谷(盆地)。
这条连接拉达克——克什米尔盆地,流域上隶属于欣库河流域;行政上归属印度的河谷地带,我们可以称之为“卡基尔走廊”。之所以这样命名,很大原因是因为欣库河流域东部地区,今天已经从拉达克中分割出来,独立成为了“卡基尔县”(以列城为中心的拉达克地区,则被建制为了“列城县”)。至于说卡基尔走廊的地缘结构究竟如何?它在印巴冲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度?印度为什么要对拉达克地区做行政分割?我们明天再分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