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下,如果朝鲜肯弃核,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话,让中国、美国明确声明一下,不对其使用核武器,在遭受核武攻击时为其提供保护,也不是什么问题(现在的形势,本来就不会有核大国想用核武解决问题)。问题在于,现在的朝鲜是即想保留拥核的能力,又想获得不受军事攻击的保证,这个条件根本无解。以朝鲜将来的谈判底牌来说,应该是可以放弃名义上成为核国家的要求,但不会放弃拥核的能力。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不会让国际原子能机构彻底检查、监控它的核设施。不过现在各方都还僵着,离上谈判桌都还有段距离。主要也是朝鲜在二代时,玩狼来了的次数太多了,已经毫无信用可言了。
其实说起来,上述底牌伊朗倒已经当作“阳谋”亮出来了(实际保留研发核武能力的条件下,与西方和解),也算是进入了谈判阶段。
日期:2013-12-1023:04:15
2013/12/10
在中央之国历史中,汉帝国已经取得的胜利已经是空前的了。以汉匈双方的地缘特点来说,真能隔大漠戈壁而治的话,也绝对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汉朝来说)。然而此时匈奴所谓的回到漠北,却并非是完全放弃漠南草原,以及对汉朝边郡的侵扰。他们只不过是不再将王庭置于漠南,而是以漠北为根据地罢了(之前在漠南损失了太多贵族了)。在河西之战的第二年秋季,匈奴便又如往常一样南下,劫掠了右北平、定襄两郡。
在一场拉锯战中,决定最后胜利的关键,不在于你有多强的攻击力,而在于你的防守能力。如果匈奴人能够凭借他们强大的机动能力,仍然对汉朝边郡周期性侵扰,而汉军却无法穿越戈壁攻击漠北的话,帝国的北方压力就依然存在。一旦汉帝国内部有变,导致防御力下降,胜利的天平就将重新倒向游牧民族。我们一直在说,在古典时期,草原民族对农耕民族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其实就是指的这种防御上的天然优势。
当然,让农耕文化出身的汉军久居漠北固然是不现实的,帝国亦无法象屯垦河南、河西那样,最终消化掉漠北草原。但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跨越漠北攻击匈奴,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公元前119年,已经将匈奴主力逐往漠北的汉武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攻击漠北。汉武帝做出这个决定的直接原因很简单:既然匈奴人认为汉军不能横穿沙漠作战,那么我们现在出征,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出其不意“是兵法中常用的谋略。虽然调动数十万军队长途奔袭,匈奴方面不可能不得到预警。但匈奴方面并不相信,汉军在横穿沙漠之后,还有余力作战。在他们看来,这无非是送俘虏上门罢了。正因为做出了这样的预判,在面对汉军出击的时候,匈奴方面所做的应对,就是将主力、辎重尽数囤于漠北,以逸待劳的等着羊入虎口。
汉军决定的出征时间是在公元前119年5月,这看起来有些不同寻常。因为在之前的战役中,除了巩固战果的二次攻击会选择在夏季以外,汉军一般总是选择在游牧民族最虚弱的春季发起攻势的。不过实际上,这仍然是一次春季攻势。因为身处高纬度地带漠北地区,此时正处在春季(漠北的春季很短,也就一个多月)。
从规模上看,计划中的漠北之战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战役。直接投入战斗的骑兵达到了十万之数(马匹十四万)。为之转运粮草、延伸补给线的步兵达到了数十万。这些出征的汉军,大致被平分为东西两路,一路由卫青辖制;另一路,则由刚刚在河西立下奇功的霍去病所统领。
看起来,霍去病此时在汉军中的地位,已经能够和卫青平起平坐了。而实际上,此时霍去病的地位,已经高过卫青了。鉴于之前那奇迹般的战果,汉武帝对霍去病战力的信任,几乎到了迷信的地步。在这次攻击中,霍去病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直接攻击单于本部,对匈奴帝国实施斩首行动。为了完成这致命一击,霍去病得到这优先挑选军队的权力。也就是说,从质量上看,霍去病部集中了汉军的精锐。
让霍去病挑选、统率最精锐的汉军,也是霍去病自出道以来,一直享有的特权了。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挑选范围和统军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以霍去病此时的威望来说,那些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将士,也自然会愿意聚集到他的麾下,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马太效应了。
在汉武帝最初所拟定的作战方案中,霍去病原本是负责西路战事的。因为有了漠南之战的基础,汉军已经对远至夫羊句山的线路了然于胸了。此时的汉军,甚至有可能已经在当日的右贤王王庭所在位置(也就是后来的受降城),初步建立据点,并将补给线延伸过去了。也就是说,如果循此线出击的话,霍去病能够更快速的攻至单于所处的色楞格河流域(南部)。至于卫青,他所负责的方向则是东路,也是就左贤王部的势力范围。
正当汉军准备依计划出征时,一件意外打乱了汉军的部署。根据匈奴俘虏的口供(应该是匈奴侦骑),此时的单于并不在本部,而是在东部左贤王的领地。对于一心想斩首单于的汉武帝和霍去病来说,调整计划也就再所难免了。于是霍、卫两军的攻击方向,也随之对调了。
从战术上来看,这东西两路汉军属于完全独立作战的方面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卫青所率领的西路军,以及霍去病所统领的东路军,应该在分别跨越杭爱山、肯特山之后,会师于两山相对的南部缺口处,也就是匈奴单于本部的牧地。至于最终能否见到这个理想当中的会师场面,就要看卫、霍二人的努力了。
我们先来看看卫青部的战役进程。西路汉军的出击地点是大青山之东的“定襄郡”,出征之后的汉军主力一开始,应该是沿阴北草原向西推进,先行扫荡匈奴在这一地事实的残余势力。在汉帝国尚未能在戈壁与阴北草原相接地带,修筑外长城的时候,谁也不能保证这片缓冲之地,没有再一次成为匈奴向南渗透的跳板。鉴于此次出征漠北,需要建立贯穿阴北草原的补给线,让自己的侧后方处于安全状态是十分有必要的。
很显然,汉军在阴北草原的扫荡工作,并没有遇到障碍。因为得到消息的匈奴人,已经在那位降将赵信的建议下,将决战的战场预设于漠北了。对于卫青来说,这也不算意外,毕竟匈奴决心以大漠戈壁为屏阻滞汉军,已经是“阳谋”了。然而这种战略层面的阳谋,并不表明两军战术层面就不存在阴谋了。很快,卫青就会发现之前所得到的情报,很可能是匈奴人故意放出来的假消息。因为在北行塞外千里之后他将发现,自己的正面之敌,才真是单于所率领的匈奴主力。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卫青与单于主力决战的战场又在哪里,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