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965节
日期:2013-12-1700:51:19
  2013/12/16
  应该说,就战术而言,匈奴诱敌深入,将战场预设于戈壁北部的想法是没有错误的。他们所没预料到的,就是汉军拥有如此强大的攻击力和补给能力。前面我们也说了,卫青与霍去病所率的两路大军,都各自有五万精骑,而为这些一线部队转运补给的,又是数倍于他们的步兵。战略准备充分,加上步步为营的延伸补给线,使得匈奴主力所等到的,并非是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
  让匈奴人选择的话,他们宁愿选择迎击卫青。毕竟霍去病那种无视后路,直取对方中枢的战法,着实让人胆寒。然而遵循传统战法的卫青部,也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即使在草原上,汉军依旧有办法发挥他们在防御技术上的优势。从技术上看,这就是“车”的使用了。
  
  战车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曾经是中央之国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能够集结多少辆战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参数。不过,在中央之国决定向游牧民族学习骑射技术后,战车就基本不再被当成一项攻击性武器使用了。然而这并不代表“车”会被彻底边缘化,它只是会以另一种方法,帮助使用者取得最终的胜利吧。
  对于试图远距离攻击漠北草原的汉军来说,无疑会带有大量,载有粮草、军械等辎重的战车,这些战车被称之为“武刚车”。尽管我们刚才也说了,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技术,已经终结了攻击性战车时代,但这些载重工具却是汉军在旷野中对抗游牧骑兵的依托。具体到卫青此次所使用的战术,就是将这些“武刚车”环列于军营外围,以这些车辆所携带的弓、弩等远程性武器,在匈奴人进入自己的有效射程之里,抢先进行第一轮攻击(由于借助了机械力的原因,最起码汉弩在射程上会超过匈奴人)。即使有匈奴骑兵能够突破汉军的箭雨冲至阵前,这圈由战车环列而成的防御工事,也能够帮助汉军在短兵相接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卫青在漠北之战中,所运用的这一“以静制动”的战术,后来也成为了汉军远征匈奴时的标准战法。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必须携带足够的补给,以支撑到匈奴人主动放弃攻击行动。很显然,列阵于翁金河畔的匈奴人,已经看出了汉军此次远征的准备相当充分。他们并没有信心突破汉军的军阵。
  然而任何战术都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即使步步为营的方法,能够让汉军有效的抵御匈奴骑兵的攻击,但你永远不可能只靠防御来取得最终的胜利。如果汉军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那么即使匈奴人知难而退,不发起攻击。对于匈奴人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反观汉朝方面,却白白消耗了自己的国力。
  对于已经在草原之上,屡屡战胜对手的汉军来说,他们当然不会只把希望寄托在防御上了。此时的汉军无论在马匹还是骑兵的数量上,都已经能够和游牧骑兵决战草原了。在布阵之后,卫青派出了最精锐的五千骑兵正面迎击匈奴主力,而匈奴方面亦派出万骑迎战。
  单从先锋部队的数量来说,汉军并不占优。不过有了强大军阵做后盾的汉军,并不会真的指望这五千骑兵能够在与匈奴人的对决中取胜。他们的作用,更多应该是在接战之后,将匈奴人引入军阵的有效射程内。然而荒漠地带所特有的恶劣气候,却并没有让汉军有机会诱敌深入。出击的汉军,碰上了一场骤然而起的沙尘暴。
  虽然匈奴人自持更适应戈壁地带的恶劣环境,但沙尘暴也并不会特别帮到他们。双方准备迎敌的骑兵,完全无法看到对手,更别说准备接战了。于匈奴方面来说,他们此时所想的,应该是等沙尘暴过后再行进攻。不过这一突发状况却被汉军所利用,借着沙尘暴的掩护,卫青将剩余部队分成左右两军,向匈奴主力的左右两翼包抄了过去。等到匈奴人能够看清对手时,汉军已经初步对匈奴人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在没有山为依托的野战当中,并非所有的包围圈或者半包围圈,都能让进攻者占得先机。如果你的兵力、战力不够的话,这种做法只能让对手更容易突破你的阵线。不过这一次卫青的优势十分明显,以至于匈奴单于在双方接战之前,就慑于汉军人数与质量,提前带着数百轻骑卫队,沿翁金河向西北方向出逃了。
  匈奴最高领导人的出逃,实际已经意味着匈奴人没有了胜机,只不过凭借游牧骑兵的个人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后来的混战当中,汉匈双方的人员损失大体相当。最终的统计结果是,西路军在整个漠北之战中,共斩获了一万九千多人。从数字来看,这显然还不能算是给予了对手致命打击。其实这也是历代中原王朝与游牧骑兵决战中的无奈了。在对手拥有强大机动能力的情况下(并且不会有死战到底的想法),胜利往往只是代表你击溃了对手(而不是全歼对手)。也正因为如此,斩首(俘虏)的数量才成为了衡量战果的硬指标。
  
  日期:2013-12-1700:52:08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