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19
很显然,从南俄草原进入希腊半岛的原始印欧部落,一定是经由多瑙河中游平原、色雷斯地区、马其顿地区南下的。相比色雷斯地区,马其顿地区的地理分割要更显破碎一些。前者主要由埃罗斯河(梅里奇河)水系所覆盖;后者自西向东,分别有阿利阿克蒙河、阿克西奥斯河、斯特里蒙河、奈斯托斯河五条独留入海的河流所滋养。不过相比罗多彼山脉、品都斯山脉的存在,分割这几大水系下游地区的丘陵,并不足以让它们互相封闭起来。低地、沿海的地理特点,以及与南方古希腊文明相邻的地缘位置,使得生活在南部低地的部落,在进入王国时期后,会趋向于先将沿海地区统一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反过头来整合上游高地区的部落(马其顿帝国就是沿着这样的脉络统一马其顿地区的)。
最终整个马其顿地区内部,并没有按照河流切割成五个板块。而是以高、低地标准(上、下游地区),南北切割为了“上马其顿地区”、“下马其顿地区”。今天上马其顿地区,为了斯拉夫人的领地。并且在“南斯拉夫联盟”旅行过一段时间后,独立成为了今天的“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只是这个名字,让马其顿人和希腊人都有些不爽。前者希望把那个前缀去掉,独享马其顿帝国的文化遗产;而仍然保有下马其顿地区的后者则认为,这一文化遗产会转变为政治要求。至多只能接受“北马其顿共和国”的名称。
在马其顿地区盘桓过后,创造古希腊文明的原始印欧洲人,又将继续沿海岸线进入下一个地理单元了。在他们面前所横亘的,是古希腊地区最重要的一座神山——奥林匹斯山。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们就是居住在这座神山之上,一边向南与希腊人的生活发生交织;一边向北,帮助希腊人警惕蛮族的渗透。
奥林匹斯山上当然不会真的居住有神仙了,这座海拔2917米的山峰,是希腊半岛的最高点(神仙总是喜欢生活在高处俯视重生的),同时也并不妨碍,它四年一次的成为奥运圣火的采集地,但为之带来这些光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奥林匹斯山的地理位置。从地理结构上看,奥林匹斯山是西侧“品都斯山脉”的东部延伸,山海相接的特点,使之成为了南北两片低地的自然分割线。这点与燕山山脉,在分割东北、华北两大平原,所起的地理作用相类似。只不过,希腊人的“世界”要迷你的多。
被奥林匹斯所直接保护的南部低地,实际处于品都斯山脉及其东部延伸山地的包围之中。在希腊内部的大区划分中,这一地区被称之为“塞萨利”。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一地缘板块,标注为“塞萨利盆地”。如果希腊半岛文明的火种,是从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被点燃的话,那么最起码在古典时期开始时,塞萨利盆地已经成为了古希腊的北部地区。至于马其顿人,他们此时虽然也在希腊文明的影响下,开始由分裂的部落结构,进阶为统一的王国时期。但直至亚历山大为希腊带来无尚的荣光之前,马其顿王国仍然是希腊人眼中的蛮夷。
以开创希腊文明的迈锡尼人轨迹来看,他们在穿越塞萨利盆地后的下一站,还不是巴尔干之旅的目的地: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塞萨利盆地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还有一个自西向东,延伸入爱琴海的半岛——阿提卡半岛。就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地位来说,做出最大贡献的,也是这个居中的半岛。古典海洋文明的代表,今天希腊的首都——雅典,正位于这个半岛的东南角。之前曾经有朋友提到,《古希腊地缘结构图》中,没有把古希腊三大城邦之一的“底比斯”标出来。而它的位置,也正是在阿提卡半岛的中南部,与伯罗奔尼撒半岛隔海峡相望。如果你想从塞萨利盆地,沿陆地方向经科林斯地峡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话,底比斯地区也是必经之地。
对古希腊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尽可以对照附图,看看自己感兴趣的城邦,究竟隶属哪个地缘大板块,又有什么样的地缘优势。至于大多数人,清楚从达达尼尔海峡开始,沿爱琴海分布的色雷斯——马其顿——塞萨利——阿提卡——伯罗奔尼撒,这五大地缘板块间的地缘关系,就足以理解希腊文明的地缘结构,以及后面所发生的故事了。
上述五大地缘板块中,除了中间高、四周低,呈现岛屿地理特征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其余四大板块,都是巴尔干半岛的主要低地区。这虽然我们在解读地缘时,总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能承载更多人口,并因此而产生文明的低地。但就人类迁徙这件事来说,只要条件允许,每一片土地都有机会成为人类的栖息地的。只不过,迁往条件相对恶劣山地的,往往是竞争的失败者。这也就是说,在原始印欧人的迁徙过程中,除了南下最终形成古希腊人的部落之外,也同样会有朝西部山区渗透的部落。
然而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放在人类迁徙的问题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能为我们提供丰富存在证据的,总是那些文明创造者。那些被文明边缘化的“蛮族”,一般只会因为与文明地区发生过大规模冲突,才有可能在历史中留下痕迹。要是他们不幸在丛林法则之下,先被其它蛮族所灭,那被历史带上一笔的机会就很低了(大多数边缘部族的下场莫过于此)。
相比那些在色雷斯、马其顿地区就被迫向西部山地迁徙的部族,迁入与希腊半岛核心地区相邻的,品都斯山脉中南部山区的部族,要幸运的多。尽管整体环境更为恶劣,地缘位置也使得这半岛西南地区的海岸线,无法成为爱琴海贸易的直接受益者,但与塞萨利——阿提卡——伯罗奔尼撒三大核心区相邻的位置,使得这一被称之为“伊庇鲁斯“的,希腊半岛西部沿海山地,最终成为了希腊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一地缘优势,在其它三个古希腊语部落发展迈锡尼文明时,还在伊庇鲁斯地区从事农牧生活(以牧为主)的多利亚人,才有机会成为第一个入侵”希腊“的蛮族,并有幸洗白成为希腊人的一部分。
然而前面我们也说了,多利亚人的入侵,更多带有保守的农业文化色彩。就人类的迁徙的扩张动因来说,很大程度是因为人口的压力。在可供开发的土地有限,希腊半岛上粮食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会比大河文明地区更为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二,一是遵循丛林法则,向周边地区发动战争(比如在抢夺其它城邦的收成),直接掠夺额外补给;另一种则是通过贸易手段,交换得到其它地区的粮食,进而在掌控商业渠道的情况下,纯粹充当“商人“(而不是生产者)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对于以雅典为首的迈锡尼文明继承者来说,后一种方法是他们强大的根本;而对于在曾经山区坚守畜牧经济的多利安人来说,接收迈锡尼文明中的农业成分,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多利安系城邦就不会有贸易利益产生,雅典和它的盟友,就没人种地了。任何事物的定性都是相对的,就象我们说华夏文明的本质是农业文明的同时,也不会认为这一文明中,就没有商人的立足之地一样。只不过,就海外贸易这一点来说,斯巴达及其盟友们,总归是竞争不过那些在迈锡尼文明时期,就已经把重心放在海琴海上的伊奥尼亚、爱奥里斯人的。为了对抗这些东部的爱琴海城邦同盟,斯巴达人唯有把他们在将陆地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