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9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大区”,与底比斯所在的“维奥蒂亚”之间的地缘分割线,主要是由西部的“基塞隆山”,以及中部“帕尼萨山”所组成。普拉提亚地区背靠的,就是基塞隆山。以希腊人的兵种特点来说,他们当然知道在开阔的平原作战,并不是自己的强项。因此翻越基塞隆山,进入普通拉提亚后,希腊人并没有继续前行,而是沿山麓布阵。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波斯人的骑兵军团,无法迂回到希腊联军的后方。
问题是,波斯人也知道进攻有“靠山”的希腊联军,将很难施展自己的优势,因此也希望对方主动发起攻击。一如马拉松之战的情形一样,双方就这样对峙了数天。最终打破沉寂的,仍然是希望速战,且自认为实力占优的客军。不过面对希腊联军延绵数公里的防线,波斯人并没有象马拉松之战那样以步兵强攻。开阔的地形,让波斯人有机会采取游牧民族最惯常的战术——“骑射”。即以骑兵冲至希腊军阵之前,一轮轮的放箭。
以我们解读汉匈之战的经验来看,破解这种“骑射“战术的最好办法,就是你的弓弩数量比他更多、射程更远。不过,在这方面,希腊人并不占优。当然,希腊人如果一直龟缩于山地防线的话,波斯人对他们的实际杀伤也是限的。
假如战局一直这样僵持下去的话,时间应该是站在希腊人这边的。基塞隆山背后就是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拥有地利、人和优势的希腊联军,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角度看,后勤补给都会更加安全。然而波斯骑兵久攻不下的局面,却让希腊人看到了获胜的机会(波斯骑兵在进攻中,主将还意外阵亡)。因此当波斯人暂时停止进攻后,希腊联军开始放弃他们的山地防线,向阿索普斯河推进了。
希腊人向前推进数公里后,在阿索普通斯河南岸,依托一些低矮的丘陵,重新布设了阵型。很显然,单从地形角度来看,这道防线肯定不如他们在基塞隆山北麓的防线坚固。不过更大的隐忧在于,波斯人终于可以有机会,迂回到他们的背后了。不过借着夜色迂回到希腊防线背后的波斯骑兵,并没有选择配合主力,前后夹击希腊人,而是直接深入基塞隆山,截击希腊人的补给线。意识到自己犯错的希腊人,决定重新退回基塞隆山山麓,以保护自己的补给线。
以这种情况来看,波斯人最初的进攻不利,很可能是在诱使希腊人放弃山麓防线,推进到平原地带与自己决战。只是要是希腊人退了回去,战争很可能进入拉锯状态了。这是波斯人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因为依托自己根基之地的希腊联军,能够不断从后面调集人员、补给。而此时的波斯人,在补给上已经出现了问题。
如果波斯人不是那么急着决战的话,他们完全可以退回底比斯,甚至塞萨利去,与南部那些反抗者,形成战略对峙状态。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本来就内部矛盾重重的希腊联军内部,在没有亡国的紧迫感时,并不会主动进攻波斯人。这样的话,战略主动权反而到了波斯人这边,因为对手松散的结构,终究会让他们用外交手段找到突破口的(那些已经归附了的希腊人,比如底比斯人很愿意充当这样的说客)。
最终急于一战定乾坤的波斯人,还是没有选择这样的保守方案,而是对希腊联军发起了总攻。也许波斯人想的是,一旦攻击不能得手,再撤回去缓图之。不过波斯人忽视了一点,他们自己的阵营也不是铁板一块,要是在这种五五开的战役中大败而归的话,那些从亚洲而来的仆从国部队,以及被征服的希腊城邦,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事实上,在战役进行当中,这种风险就已经出现了。在希腊人准备从阿索普斯河南岸退回基塞隆山防线之时,之前就劝说希腊联军弃守滕比河谷的马其顿人,又一次悄悄向希腊人透露了,波斯军队准备决战(而不是相峙)的信息。这也使得希腊联军在最后的决战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调整。很显然,波斯人所施加的强大压力,反而成为了希腊联军之间的粘合剂。现在,波斯军队不得不面对一支,兵力与自己相当,且愿意互助互保(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希腊联军了。
关于最后决战的详细细节,喜欢军事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我们所能做的,更多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双方的得失。最终在各方通力合作下,希腊联军成为了“普拉提亚战役“的最终胜利者。波斯帝国对希腊本土的第三次入侵(第一次未遂,第二次马拉松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当希、波两军在希腊半岛决战时,双方的海军也在小亚细亚半岛进行一场最后的海战。鉴于斯巴达人北上支援了自己,雅典海军也重新加入了联合舰队,并开始向停泊在爱奥尼亚的波斯海军主动发起进攻。如果说在陆地上,波斯人还有一定心理优势的话,那么通过萨拉米斯一战,信心爆棚的一方就是希腊海军了(所以才敢主动进攻)。
巧合的是,这场海战结束的时间,与普拉提亚战役是同一天,胜利者也同样是希腊人。波斯海军覆灭的地点,在与萨摩斯岛隔海峡相对的“米卡勒岬“(capeMycale),因此这场海战也被称之为”米卡勒海战“。不过这一次,帮助希腊人取胜的就不是喜欢在海角登陆的”神风“,而是希腊人自己了。一方面,波斯海军此时已如惊弓之鸟,无心再战了;另一方面,看到独立希望的爱奥尼亚人,当然不会放过反戈一击的大好机会了。
胜利之后的希腊海军,乘势北上达达尼尔海峡,在公元前479年冬拔除了波斯人在海峡西岸的最后据点。这也相当于宣告了波斯帝国内部,再无一寸欧洲领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精心准备了十年,以举国之兵都未胜之后,波斯帝国在此后,应该再不会对希腊感兴趣了。问题上,波斯帝国没兴趣西扩了,雅典人东扩的兴趣却被激发起来了。最起码,已经取得爱琴海制海权的雅典,有理由认为,自己有实力帮助包括爱奥尼亚人在内的,那些希腊殖民地恢复独立了。
公元478年,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半岛沿岸的希腊人城邦在内的“提洛同盟“成立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联盟的金库设在爱琴海的地理中心——提洛岛上。这其实也反映了海洋文明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重”商“。换句话说,在海洋文明中,政治联盟不过是经济联盟的衍生罢了。
对于波斯帝国来说,他可以容忍希腊成为化外之地,但希腊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把海岸线剥离出去(希腊人等于在所有的天然港口殖民了)的举动,却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因此,在提洛同盟成立之后,雅典代表希腊,带领着它的海洋同盟,也波斯帝国又进行了长达30年的拉锯战。
如果雅典准备深入亚洲腹地殖民的话,他们很难有机会战胜波斯帝国(虽然开始衰弱了),但要是只图谋独立那些海港城市的话,雅典和提洛同盟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最终在公元前449年,雅典和波斯终于结束了战争,签订了和约(卡里阿斯和约)。提洛同盟除了得到了爱琴海沿岸地区的殖民权以外,还取得了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这样就可以顺利的与黑海地区贸易,甚至殖民了)。出于对等原则,希腊人也承诺不影响波斯在小亚细亚腹地、塞浦路斯岛,及北非地区的统治。
应该说,希波战争以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结束,整个希腊地区及欧洲,都可以说是最终的受益者。不过这当中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出力最大的雅典了。经由这场战争,雅典俨然成为了地中海第一海上强国。公元前454年,雅典甚至将提洛同盟的金库,从提洛岛迁到了自己家里。这也标志着提洛同盟,由一个平等政治联盟,转化为雅典一家独霸政治体了。那些原本由同盟成员交纳并共同决定用途的”盟金“,也变异成为了必须向雅典缴纳的贡税了。正是因为这一转变,这一阶段的提洛同盟,被史家称之为”雅典帝国“
雅典所控制的这个同盟,在组织结构上毕竟与传统帝国有所区别,形式上有些象春秋时期的大国称“霸“,因此也有将之定义为“雅典霸国“的。不过,不管是帝国还是霸国,都意味着取得爱琴海控制权的雅典,实力空前的强大了。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最不愿意看到的,自然就是雅典的死对头,伯罗奔尼撒岛上的斯巴达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431年,终结希腊”民主“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终于爆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