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1082节
当明白自己没有能够阻击到汉尼拔时,老西庇阿并没有单纯的选择回师罗马,还是继续执行原计划,而是分兵两路:一方面让自己的弟弟(又是一个西庇阿)率领远征军主力,继续向伊比利亚进发;另一方面,自己则率领为数不多的骑兵部队,迅速赶回波河平原,以组织力量消灭汉尼拔的军队。这样的决定在战略上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远征伊比利亚半岛的战略意义,并没有随着汉尼拔的远征削弱,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汉尼拔与老西庇阿第一次接战在一条叫做“提契诺河”(也译提基努斯河)的河流下游,靠近波河的地方。如果你要谷歌定位的话,大致就在“帕维亚”市一带了。以交通距离来看,汉尼拔从塞尼山口而下,沿波河至此的距离,与老西庇阿的从沿海通道回来的距离大致相当,这也意味着双方对于这场战争的准备都算不上充分,将提契诺之战定位为一场试探性的遭遇战而不是“会战”会更为准确。
  
  日期:2014-07-2223:59:12
  最终在提契诺河畔接战的,是双方的骑兵。也正是在这一战中,罗马人第一次见识到了迦太基骑兵的威力。无论是波斯还是马其顿,都曾经将他们的骑兵做为制胜法宝。所不同的是,波斯人所倚仗的主要是游牧轻骑兵,而马其顿的骑兵则是与步兵方阵配合紧密的重骑兵。如此选择与双方的地缘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汉尼拔的骑兵,则是两者的综合体。
  古代的战争中,骑兵相当于现代陆军的机械化部队。当迦太基人被迫对内挖掘潜力,并开始重视陆军的建设时,他们终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了。在迦太基的领地里,有两个适合畜牧生产的板块。一片是北非阿特拉斯山区及其边缘地区;另一片而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梅塞塔高原。前者为汉尼拔孕育出了机动灵活,适应山地作战的努米底亚轻骑兵;后者所生长的优良牧草,则为汉尼拔用来冲阵的重骑兵,提供了环地中海最好的战马——伊比利亚马。
  
  对于汉尼拔来说,第一战的结果至关重要,因为内高卢的凯尔特人虽然会欢迎迦太基人来帮助他们反抗罗马,但却并不代表会马上加入汉尼拔的阵营,除非汉尼拔能够表现出能够战胜罗马的实力。尽管提契诺之战只是小试牛刀,击溃而不是歼灭了老西庇阿的骑兵部队,但却足以让本来处在犹疑状态的凯尔特人、利古里亚人看到希望。要知道,在罗马征服波河平原的进程中,罗马军队中那战力不算太强的,起辅助作用的骑兵曾经让凯尔特人吃尽了苦头。
  
  让波河平原的凯尔特人成为自己的盟友,也正是汉尼拔战略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当然,要想争取盟友,仅仅凭借一场小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汉尼拔很快渡过了波河,以攻心策略(献城可保命),兵不血刃的抢占了罗马在亚平宁山脉北麓的补给基地卡斯焦。在后来转战罗马的征程中,这种“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做法,也一直在支撑着汉尼拔的孤军远征。
  以汉尼拔此时所处的位置来看,原先驻守波河平原罗马军团应该首先担负起阻击的任务。事实上,提契诺之战老西庇阿所调动的部队,就集结了当地驻军的骑兵,以及少量轻步兵(老西庇阿此时还是罗马的执政官)。然而最终与迦太基人进行第一次大会战的,却是之前被派往北非的远征军团。
  当罗马人在马西利亚获知汉尼拔的动向之后,消息很快也传递到了那支集结了罗马军队主力的非洲远征军那里(我们可称之为“北非军团“)。此时这支由3万罗马士兵所组成的部队正在西西里休整,尚未登陆北非。这也使得他们在收到消息后,能够很快回撤到意大利半岛,由热那亚所在的利古里亚地区登陆,并且在提契诺之战的第二个月(公元前218年12月),即与汉尼拔展开会战。
  罗马在波河平原的大本营,是在波河与亚平宁山脉之间,波河右岸支流“特雷比亚河”河口东侧的“皮亚琴察“。在热那亚登陆的北非军团,也正是经由特雷比亚河谷集结到皮亚琴察的。由于在回援过程中征召了部分盟友的军队,北非军团此时集结于皮亚琴察的军队在4万左右。至于汉尼拔,由于得到了凯尔特人的加入,军队数量也已不少于三万。单就人数来说,双方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然而特雷比亚河战役最后的结果,却是北非军团几乎全军覆灭,仅有1万余人得以逃脱。
  
  汉尼拔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除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外,对手的轻敌也是重要原因。与刚刚尝到苦头的老西庇阿相比,北非军团的指挥官显然不相信迦太基人,能够在真正的正面战场中,击败人数占优,拥有地利优势的罗马军团。为此,当汉尼拔在特雷比亚河西岸引诱对手出战时,立足未稳,尚在集结过程中的北非军团,就亟不可待的渡河发动攻击了。至于结果,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
  
  罗马的这次损失,可以说是空前的。即使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同样因为轻敌而几乎全军覆没的北非军团,损失也不过1万余人。特雷比亚河战役也让罗马人真正见识到汉尼拔军队的实力,尤其是努米底亚骑兵战力。然而尽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胜利几乎总是属于骑兵占优势的一方,但将汉尼拔的胜利归结于骑兵战术的运用却过于简单了。事实上,自从亚历山大为西方世界开启步、骑配合的军事体系后,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后世所效仿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皮洛士、汉尼拔都算是成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佼佼者。
  
  即使不考虑战力上的劣势,罗马时下在意大利本土所保有的军队,数量上也已经低于汉尼拔的军队了。很显然,汉尼拔千里跃进意大利半岛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和凯尔特人结盟。在成功翻越阿尔卑斯山,并消灭罗马军队主力后,罗马需要在亚平宁山脉打造一条新的防线,以阻止对手乘势攻入自己的核心区了。只是此时的罗马,无论是想进攻还是消极防御,都需要时间重新征召军队。好在汉尼拔攻至亚平宁山脉北麓时,已是隆冬时节。在这样的季节里继续战斗,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因此特雷比亚河战役结束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汉尼拔的军队都在亚平宁山脉北麓的营地中休整,直至天气允许他们翻越亚平宁山脉时,才开始下一阶段的征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