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3
[阿提拉帝国的扩张和崩溃]
从地缘结构上看,征服日耳曼尼亚之后的阿提拉帝国,已经取代日耳曼人,在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对地中海文明造成了全面的压力。当攻打波斯力有不逮,东罗马又愿意成倍增加岁币保平安时,西罗马遭受入侵的可能性无疑被大大增加了。就攻击方向而言,阿提拉帝国可以在高卢和意大利半岛中作出选择。综合考虑下,阿提拉选择了高卢。公元450年,阿提拉和他的日耳曼盟友们跨过了莱茵河。
促使阿提拉选择高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他之前曾经在罗马的请求下,派军在高卢与西哥特人作战过。另外,高卢一直是日耳曼尼亚的天然扩张方向。那些日耳曼尼亚部落之所以愿意臣服于匈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从高卢获益。需要说明的是,罗马阵营也有大量日耳曼部族,甚至成为了军事力量的主力。甚至同一部族中,即有站在匈人一边的,也有与罗马结盟的。总的来说,先期获罗马允许进入高卢的部族,会更愿意将自己的利益与罗马捆绑在一起;而暂时未在西罗马衰退中获取利益的部族,则会希望借匈人的势分一杯羹。
看起来这种局面似乎让日耳曼人很尴尬,有点手足相残的意识。然而从地缘角度看,整个日耳曼民族却会是最终的受益者。如果罗马胜了的话,那么无论是在融入西罗马帝国体系日耳曼人,还是那些获准在西罗马境内居住的日耳曼部落,都会因此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反之,如果是阿提拉帝国全取高卢,直接受益者其实也是日耳曼人。基于匈人的游牧本性,他们认为定居生活会削弱自己的军事优势(事实也是如此)。同时匈人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口来做到这点。换句话说,战后填补高卢人口真空的只能是日耳曼人。至于匈人,则会有意识的保持自己的游牧属性,以一个“军事民族”的形式,保有最高政治权力。
显而易见的是,就像在中国的情况一样,这种上、下分离的社会结构并不会长久保持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政权的游牧属性逐渐退化后。高卢最后还是成为日耳曼人的高卢。不过历史并没有机会让我们在高卢看到这一幕,因为匈人之前的恐怖攻击行为,虽然经常让他们的对手不战而降,但也可能使得他们对面的敌人变得空前团结。在西罗马的游说之下,高卢的日耳曼人都意识到了,必须放下彼此的矛盾,联合起来阻止阿提拉的入侵。甚至连小不列颠(布列塔尼半岛)的凯尔特人,也加入了联合阵营。
为西罗马方面提供最大支持的日耳曼势力,是先期已经获得高卢南部的西哥特王国。西罗马的外交家让西哥特人明白,如果罗马人被迫放弃巴黎盆地、退出高卢,那么接下来直面匈人的,就是一直在逃避这种局面的他们了。事实上,西哥特人已经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威胁了。除了派军进入塞纳河流域外,阿提拉亲自率领军队,出现在了卢瓦尔上游(奥尔良城)。说起来也是应了那句话:“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在此之前,匈人还曾经作为西罗马的盟友,攻击越来越尾大不掉的西哥特王国。
当高卢地区的军事力量都向巴黎盆地集结时,阿提拉也开始暂时放弃在卢瓦尔河的军事行动,转而准备在巴黎盆地与对手展开一场决战。对于希求速战的客军来说,这也正是匈人需要的。决战塞纳河上游的马恩河畔(今法国沙隆),史称“沙隆之战”。据称双方所投入的总兵力,都达到了50万之巨。总的来说,双方都损失惨重(战死率高达20%左右)。虽然西罗马方面声称自己是最后的胜利者,不过这并非意味着,联军方面的损失要小于匈人(西哥特国王甚至战死了),而是因为阿提拉决定结束高卢战事。
如果没有日耳曼人(高卢境内)的支持,西罗马很显然是没有办法对抗匈人的(兵力只有其一半)。然而现在的高卢,已经不是罗马一家的高卢了,阿提拉一定要进攻高卢的话,就势必会让高卢人同仇敌忾的。更为致命的是,匈人之所以能够征服日耳曼尼亚,很大程度并不是通过战争,而是威慑手段。一旦战争陷入拉锯状态,相比那些保家卫国的高卢日耳曼人,阿提拉军内的那些日耳曼人,会更容易出现动摇。
正因为意味到这一点,阿提拉决定放弃高卢,转而把兵锋直指意大利。很多“作家”在描述这段历史时,会把匈人入侵意大利描述为越过“阿尔卑斯山”,其实当我们脑海中有了地缘概念后,就会明白匈人并不会从日耳曼尼亚境南下,而是会退回匈牙利草原,然后向西穿越与之隔多瑙河相望的“潘诺尼亚平原”,从阿尔卑斯山脉与迪纳拉山脉交接处(斯洛文尼亚境内)攻入意大利半岛了。在这个过程中,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被罗马安置于潘诺尼亚的东哥特人。
其实东哥特人并不会给阿提拉带来麻烦,作为西罗马与匈人之间的缓冲地带,东哥特人一直是在左右逢源。部分东哥特人,甚至被允许居住在蒂萨河下游、匈牙利草原南部(算是人质了)。当然,东哥特人能做到这一点了,主要与匈人在战略上把攻击对象定为东罗马,并维持与西罗马的和平有关。当西罗马成为阿提拉帝国的攻击目标后,哥特人就必须选边了。
选边的结果毫无悬念,在阿提拉进攻高卢时,东哥特人就作为盟友,出现在了阿提拉的军队。当阿提拉把攻击方向调整为意大利时,东哥特人则因地缘位置,受益成为了阿提拉最为倚重的日耳曼盟友。不得不说,将入侵方向调整为意大利,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决定。因为在高卢之战中,罗马所依靠的那些高卢日耳曼人,之所以愿意与匈人为敌,完全是出于自保。要说服他们为意大利流血,就需要花钱了。更为致命的是,由于要维持高卢的地缘政治平衡,以防阿提拉退兵后,某支日耳部落借机做大(特别是西哥特人),罗马在高卢的驻军,甚至也不能大规模回援意大利。
公元452年,阿提拉和东哥特人的大军出现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有如当年西哥特人的西征一样,入侵者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横扫了波河平原。需要说明的是,罗马城此时已经不是西罗马的首都了。早在50年前,西地中海的政治中心就从意大利半岛西侧的罗马,转移到波河平原东南角的沿海城市——拉韦纳。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表明西罗马也早已将东罗马视为最大的对手了。
当匈人、东哥特人出现在一马平川的波河平原时,唯一能够保卫西罗马的,就是亚平宁山脉了。退守罗马,以亚平宁山脉为防线与阿提拉进行持久战,也是西罗马接下来的战略计划。然后让世人恐惧的“上帝之鞭”,在横扫波河平原后,却主动退回了匈牙利草原。而阿提拉本人,也在第二年(公元453年)神秘死亡了。关于阿提拉撤兵和死亡的原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就死因来说,比较流行和八卦的一个说法,是死在一位日耳曼公主的肚皮上。当然,这点就实在无法用地缘去分析了。大家知道这是一次“黑天鹅事件”就行了。
不过从地缘角度分析,撤军这一点倒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游牧民族军民不分,如果不是遇到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一般是在秋高马肥之时发动攻击的。不论在哪个季节攻击、得手与否,都需要很快撤回草原,否则将对游牧经济本身造成很大影响。作为西罗马的根基之地,征服意大利半岛全境的难度是显尔易见的。匈人骑兵可以横扫波河平原,但绝对不可能在一个攻击季越过亚平宁山脉,攻占罗马城。更何况从战略层面上看,意大利与草原的距离太过遥远了。草原内部的部落结构本来就松散,阿提拉如果深陷意大利的话,后方分裂的风险是很大的。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在阿提拉死后,强大的阿提拉帝国便瞬间崩溃了。说起来,大家以后看历史资料时,也可以掌握一个规律,但凡以人名命名的帝国,寿数都很短暂(如亚历山大帝国、拿破仑帝国)。这种情况往往是某个英雄人物,抓住了一个战略机会,将版图迅速扩张到了违反地缘规律的程度。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败都在转瞬间。以草原的地缘影响力,本身是无法控制日耳曼尼亚、威胁意大利半岛的。从这个角度看,阿提拉已经做了件前无古人,且后无来者的事了。
当然,阿提拉帝国的崩溃,并不代表罗马或者日耳曼人,就此有机会反过来成为匈牙利或者南俄草原的主人了。只不过,日耳曼人终于有机会,在没有游牧势力的威胁下,考虑如何瓜分垂死帝国(西罗马)的问题了。那么,到底是谁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是谁在日耳曼诸部中脱颖而出,抓住机会建立日耳曼帝国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