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1180节
日期:2015-03-2801:24:14
  上图:西斯拉夫地缘结构图(公元1025年)
  高清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gdGOZKJ
  日期:2015-03-2823:14:44
  2015-03-28
  [波兰人的崛起]
  按照命名原则来推理,既然有“大波兰”,肯定就有“小波兰”了。所谓大、小波兰的命名,依据并不是各自的面积,而是一个老、新概念的对照。其中大波兰是“波兰民族”的起源之地,所对应的是维斯瓦河以西的“瓦尔塔河”流域;小波兰则对应的则是是华沙以北的维斯瓦河上游地区。因为位置上偏南、更靠近喀尔巴阡山脉,整个小波兰地区的地势较大波兰地区,要稍高一些。这片高地的主体,也被称之为“小波兰高地”。
  
  包括小波兰高地在内的,整个维斯瓦河流域,都是波兰的扩张方向。这项工作在进入公元11世纪之前,基本就全部完成了。需要注意的是,在维斯瓦河最上游,紧邻喀尔巴阡山脉的部分,很多时候并未被归入“小波兰”的范畴,而是被单独称之为“加利西亚”。在这一地区,喀尔巴阡山脉与山前丘陵一起,围就了一个桔瓣形的盆地区——桑多梅盆地。从喀尔巴阡山脉上流淌下来的上游支流,先在盆地中合流,然后再切入小波兰高地。这一具有独立地理特征的地理单元,就是“加利西亚”成为独立地缘板块的基地。对加利西亚东部的征服,也是波兰人在维斯瓦河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
  
  参看《西斯拉夫地缘结构图(公元1025年)》,大家应该能够发现加利西亚的战略价值了。为个盆地的西南角,正对着摩拉维亚门。要是摩拉维亚人或者德意志人,通过摩拉维亚门,进占加利西亚的话,整个小波兰地区及维斯瓦河流域,就将面临极大的压力。同时,如果加利西亚的占领者想向南发展的话,也可沿喀尔巴阡山北麓东出盆地。这样的话,就能对接上摩尔多瓦丘陵东部,南入黑海的德涅斯特河。事实上,当年的哥特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路径进入黑海流域,并最终祸乱罗马的。
  
  北出摩尔多瓦门后,加利西亚并非是唯一的扩张方向,实际上与摩拉瓦河谷更为接近的,并非维斯瓦河上游,而是奥得河上游。发源于摩尔多瓦门西、苏台德山脉东麓的奥得河,在西北方向与苏台德山脉大致平行流淌至今天的德国、波兰国境线处时,与发源于苏台德山脉西端的“尼斯河”合流,转而向南注入波罗的海(途中汇入瓦尔塔河等支流)。尼斯河以东、瓦尔塔河流域之北的奥得河流域,地缘标签为“西里西亚”。公元9世纪,大摩拉维亚国强盛时期,摩拉维亚人曾经北出摩拉维亚门,控制了西里西亚及加利西亚地区。而在德意志人控制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后,这两个与之相邻的枢纽板块,也成为了他们北入中欧平原,所势在必得的桥头堡。
  
  与今天的波兰领土相对照,我们会发现公元11世纪初的波兰王国,如果只是征服上述板块,那它的潜力将大打折扣。因为到目前为止,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还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上一节我们曾经说过,易北河以东,由于末世冰川的作用,在波罗的海沿岸,遗留了一条带状的冰碛湖带,并将之与中南部平原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亚板块。德志意在易北河以东所吞并的“梅克伦堡”地区,就是这条冰碛湖带的开始。
  
  实际上,这条冰碛湖带本身,并不与海岸线相邻,而是与波罗的海之间,相隔了一条沿海低地带。这与整个欧洲北部平原的形成原因有关。我们知道,冰川对地势的抹平作用,远不如水流。因此所谓“冰碛平原”的地貌,整体呈现出丘陵广布、波状起伏的形态。只是在由于海侵的作用,此类波状平原的沿海地带,能够出现一条明显、平整的沿海低地带。海水不仅淤积平了低地上的冰碛湖,还能沿海岸线推就而成一条沙丘带,为之提供天然防护。在这种情况下,冰碛湖的遗存,则退至其身后的丘陵地带边缘了。
  
  波罗的海东、南沿海平原身后的这条“冰碛丘陵带”,也有人将之称之为“波罗的山脉”。然而以其平均2、300米的海拔来看,将之称为山脉实在是勉为其难了。更何况如果不是那些冰碛湖密集点缀其间的话,这些丘陵根本就和身后的丘陵地带融为一体,看不出任何“脉”的痕迹。有鉴于此,我们将之称为“波罗的丘陵”会更为准确。其中波兰人所面对的,奥得河口——维斯瓦河口之间的“波罗的丘陵”及沿海低地带,被称之为“波美拉尼亚”。
  
  波美拉尼亚之名,在拉丁语之中即为“沿海国家”的意思。在斯拉夫人到来之前,这一地区究竟为何族所覆盖,已经很难查找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10世纪初,波兰吞并整个波美拉尼亚时,这一地区已经是斯拉夫人之地了(今天仍有非波兰族的斯拉夫原住民遗留,名为“卡舒比人”)。对于波兰人拿下波美拉尼亚,最为不爽的肯定是德意志人了。在后面的历史中我们会看到,德意志人围绕这条沿海走廊,投入了多么大的努力。
  
  顺便说下,波兰在18世纪曾经三度被德意国家普鲁士、奥地利,以及东斯拉夫人国家俄国瓜分。被在一战结束后,为给复国的波兰留下一个出海口,战胜国在维斯瓦河西岸划出了一条长约80公里的沿海走廊——波兰走廊,就是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东端。由于波兰走廊的核心城市叫“但泽”(波兰语称“格但斯克”),所以这条走廊也被称之为“但泽走廊”。了解一、二战历史的朋友,对这段典故想来不会陌生。
  
  公元1025年,天主教波兰王国的诞生,奠定了今日波兰的版图,以及民族基础。可以说,二战之后再次复国的波兰,其版图很大程度就是参照1000年前来划的。事实上,当时如日中天的波兰王国,还将摩拉维亚、斯洛伐克两个西斯夫之地,变成了自己的领地。也就是说,如果再进一步占领(或者联合)波希米亚的话,今天的整个西斯拉夫地区就完成统一了。
  实际上,波希米亚与波兰之间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波兰人最初就是捷克人那里,通过王室联姻引入天主教的(统一波兰的波列斯拉夫一世,还是老捷克公爵的外孙)。问题是,捷克人之所以对与波兰人结成同盟有兴趣,并不代表他们愿意成为波兰的一部分。恰恰相反,在摩拉维亚衰弱之后,捷克人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斯拉夫人的领袖,并扛起向不信教的斯拉夫人传教的大旗。如果成功了的话,波希米亚也就能够彻底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自立门户了。然而事与愿为违,真正能够直面那些“野蛮”斯拉夫人的是波兰人;能够有扩张空间,并从这一地缘关系上受益的,自然也是波兰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