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挪威人海上之路的开启,以及不列颠群岛的基督化]
很多时候“斯堪的纳维亚人”会与“维京人”这个标签混用。不过“斯堪的纳维亚”这个标签,只是把生活在瑞典、挪威的日耳曼人包含进去,而无视了日德兰半岛(及其附属岛屿)上的丹麦人。另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是“维京人”是否包含所有的北欧日耳曼人。在英语的语境中,“维京”人的形象被固化为:一群从北方海湾跨海而来的海盗。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在丹麦和挪威的日耳曼人,才能算是“维京”人。至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的瑞典人,他们的拓展方向则是波罗的海和东欧平原。瓦良格人(商人)、罗斯人(北方)这两个标签,是斯拉夫人和乌拉尔人对他们的最初印象。
当然广义来说,把来自这三个板块的北欧日耳曼人,都统称为“维京人”也无不可。毕竟在他们本身的确是处在一个地缘圈,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只是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了渗透路线、方式上的差异。不过这是一个以地缘分析见长的帖子,自然是要解读的更深入一些了。分析欧洲人开始认识这些北欧日耳曼人时,这三大民族的地缘特征,还是很有意义的。
从地理结构上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轮廓颇有点像一只面向南方的“蟹钳”,并明显呈现“西高东低”的走势。“蟹钳”面向大西洋方向的延伸,基本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突兀的矗立于大洋之中。其沿海地带,几乎没有像样的沿海平原存在。相比之下,面向中欧平原另一瓣“蟹钳”,在冰川和水流的作用下,地势就要平缓的多。今天身为瑞典核心区的这片土地,整体呈现丘陵平原相间地貌。二者的分割点,则是一个深入内陆130公里的峡湾——奥斯陆峡湾。身处奥斯陆峡湾最深处的城市,是挪威首都“奥斯陆”。今天奥斯陆之名为国际政治爱好者所知,大概是因为它在1993年成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谈地。由此所签署的巴以和平协议,也被称之为“奥斯陆协议”。
奥斯陆峡湾及其以西地斯堪的纳维亚沿海地区,是挪威人的传统领地。这一点,也在今天的政治版图划分中得到了体现。从地缘属性来说,挪威人可以被定性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大西洋沿岸民族”。其分布地依山伴“洋”(而不是“海”)的特点,是这挪威得以独立于两个亲缘民族的根本原因。不过虽然纬度较高,但由于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沿海山麓挪威人,所感受到的气温倒并不会比北京人更低(而且更加湿润、多雨)。
除了大西洋暖流以外,深入山脉的一道道峡湾,能够帮助挪威人免受恶劣海洋气候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星罗棋布的天然良港。在这些挪威人赖以生存的峡湾中,无论从地势、地理位置还是纬度上看,南部的奥斯陆峡湾无疑是整个挪威最好的区域。公元11世纪中叶,首次在挪威境内建立统一国家的君主(金发王),正是从这里出发,向西、北方向扩张,统一挪威境内各部的(奥斯陆城也是在此时兴建的)。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制约着挪威的发展,那就是耕地问题。即使在今天,挪威的耕地面积也仅占国土面积的3%。可以相见,在1000多年前,挪威人是根本没有办法依靠农耕来维持部族生存的。这使得挪威人“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日,要比欧洲大多数民族更长(除了乌拉尔人)。那些自然生长于海洋、森林中的动植物,是挪威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即使在公元11世纪,挪威人开始摆脱原始氏族结构,建立统一国家时,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观。在统治者向臣民征收的税赋中,动物毛皮仍然是最主要的硬通货。
虽然古挪威人这样的民族,被我们定性为“渔猎民族”,但他们选择这种属性,更多是出于无奈。从“人”的本性来看,如果能够有更好、更稳定的经济收入,没有谁会愿意一直这样靠天吃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文明往往是随着大片低地森林,被开发为耕地而诞生的。然而对于高山密布的挪威来说,这条发展之路显然是行不通的。当挪威人意识到,自己所生存的土地没有潜力可挖,相邻条件较好的区域,又已为亲缘的丹麦、瑞典人所覆盖时,他们的寻找新生存空间的方向就只能是海外了。
最早开始离开原住地,进行海外探险的北欧日耳曼人就是“挪威人”,挪威因此也可以被称之为维京海盗的发源地。出于砍伐森林的需要,以及境内丰富且易于开采的铁矿资源(由于冰川的作用,很多铁矿暴露于地表),斯堪的纳维亚人很早就掌握了用铁制工具——斧头,砍伐森林的技巧;同时出于渔业需要,制造和驾驭船只,也成为了斯堪的纳亚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果说游牧民族叱咤欧亚大陆的利器,是马和弓箭的话,那么当挪威人决定离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岸线,去寻找新大陆时,船和斧头这两样先前的生产工具,就是他们驰骋海洋的马和弓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