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
[蒙古西征8钦察人与罗斯人]
蒙古人当然不会与钦察人共享草原了。事实上在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中,分割四大汗国的想法已经有了。作为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的草原地带是被分配给其长子“术赤”的。这个在第二次蒙古西征时(公元1236——1241年)成立汗国,就是著名的“金帐汗国”(钦察汗国)。虽然征服钦察草原,并不是这次西征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不过钦察人表现出来的犹豫,让出征的蒙古将领看到了再进一步的机会。在迫降阿兰人及高加索诸部后,蒙古人开始向钦察人的领地进发。
从多瑙河口一路向东至乌拉尔河的干草原地带,被一系列南北向河流贯穿而过。这些分别注入黑海(包括亚速海)、里海的河流,成为了草原的经脉,无论是领地的划分,还是战场的选择,都与这些河流有关。几乎呈X相交的顿河、伏尔加河,是这片草原的核心河流。被称之为“钦察人”的突厥游牧部落,此时正是这片草原的主要游牧者。
驻足北高加索的蒙古远征军,正处在南俄草原的中南部。即可以选择向东北方向移动,以征服伏尔加下游及其以东地区;也可以向西北方向追击,越过顿河向欧洲深处迫近。就一次试探性远征来说,第一方案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即完成了探路工作,又能很快回到亚洲。然而蒙古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二方案,即向亚速海北部进军。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钦察人此刻正在向西逃亡。对于势不可挡的蒙古人来说,对手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出征的方向。
钦察人选择向西逃亡的原因有二:一是判断蒙古人不会再从高加索地区返程,而是会从里海北部回到中亚草原。如果此时身处伏尔加河以东的话,必然与之再次遭遇;二是在草原西部,钦察人有可能从基辅罗斯获得后援,以共同对抗这些从亚洲而来的征服者。后者的历史,我们在前面已经解读过了。与欧洲绝大多数政治体一样,由北欧瓦良格人始建,并在11世纪初达到鼎盛的基辅罗斯,此时内部也已陷入了割据状态。在蒙古人侵入欧洲之时,十几个各自独立的罗斯公国面临一个共同抉择:到底要不要卷入这场战争。
总的来说,罗斯人与钦察人堪称宿敌。基于游牧民族的本性,身处南部草原的钦察人,总是会周期性的侵入罗斯人的领地;与此同时,出于与黑海及地中海地区进行贸易的需求,罗斯人也一直致力于穿越草原西部打通商道。不过就此认为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也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基辅罗斯已经分裂为十几个政治体,钦察人的部落也不少于此数。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罗斯诸国与钦察诸部中结成联盟的事并不鲜见。尽管如此,让罗斯人战略性的和钦察人结盟,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联想一下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这种矛盾心理并不难理解。
最终罗斯诸公国中主张与钦察人联合的意见者,还是说服了其它公国。毕竟相比时不时劫掠一下自己的钦察人,蒙古人那毁灭式的征服方式,威胁要大的多。虽然蒙古人这次所派出的兵力,不大可能对罗斯诸国发起远征,但征服南俄草原之后的蒙古汗国,势必会把近在咫尺的基辅罗斯作为下一个目标。到时候罗斯人面对的,可就不是十几个内部矛盾重重的钦察部落,而是一个统一了整个欧亚草原的强大游牧帝国了。就这一认识来说,罗斯人反倒要比后来与蒙古结盟灭金的南宋王朝认识更清。
公元1222年冬,由北高加索进入亚速海北的蒙古远征军,攻入克里米亚半岛,并在温暖的黑海之滨度过了他们在欧洲的第一个冬天。钦察人则被迫继续西逃,向答应与之结盟的罗斯人靠拢。面对二者的结盟,蒙古人试图再次施展纵横之术,以让罗斯人相信他们的目标是钦察人。只是钦察人背叛阿兰人后,又遭遇攻击的前车之鉴,显然足以让罗斯人认为蒙古人这是在故技重施,因此双方的问题最终还是只能在战场上解决。
顿河之西的第聂伯河,是南俄草原上另一条重要河流。对于中世纪的罗斯人来说,第聂伯河的地缘地位,远比伏尔加河、顿河要高出许多。因为基辅罗斯的崛起之地,正是在第涅伯河流域(“基辅”处于第聂伯河的中游河畔)。另外,罗斯人自开国以来一直尽力维护的,对接波罗的海——黑海的“瓦希商道”,也必须依托这条河流。要知道,第聂伯河河口的位置就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西北方向。已经渡过顿河河口,并攻掠克里米亚蒙古人,只需再向西一点,便可夺取第涅伯河河口。到时候,即使蒙古人暂时没有沿河北上的想法,也将极大影响罗斯人的商业利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