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1286节
日期:2016-01-0723:11:07
  2016-01-07
  【蒙古西征14拔都西征的结束】
  公元1241年12月11日,在西征大军跨越多瑙河的时候,成吉思汗的继任者、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却因病离世。着手为蒙古人统治下的各地区建立赋税体制,以及组建完善的驿传体系,是这位大汗生前为帝国所做的两个主要贡献。前者让“蒙古”从一个掠夺者的身份,转换为一个经营者(虽然不成功);后者则极大加强了欧亚大陆各版块(蒙古统治下的)之间的信息交流。两项工作的完成,表明蒙古人的国家,开始从一个草原游牧体迈进至帝国行列。
  
  帝国首都(蒙古高原上的哈剌和林)与西征大军相隔7000公里,借助高效的驿传系统,身在匈牙利的拔都可能在一个月后就获知了消息。也正是这个消息,让西欧天主教世界得以摆脱这场“黄祸”。很显然,争夺蒙古帝国大汗之位的重要性,要远比劫掠财物重要的多。公元1242年春,西征大军结束了在匈牙利的战事,开始了东归之路。然而这并不代表那些丧未遭受蒙古人侵扰的国家,就此可以松口气了。因为这些游牧者对尚未探索的过的土地,永远充满着好奇心。
  
  就像当日成吉思汗攻灭花喇子模国后,又派军到南俄草原探路,而探路的蒙古军在先后击败阿兰人、钦察人、罗斯人后,回程时还顺带试探了下伏尔加保加尔人的成色一样,拔都和他的大军也没有原路返回,而是准备透过多瑙河下游回到南俄草原。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地区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首先今天的罗马尼亚在此时还未立国,除了达契亚高原为匈牙利人所有以外,罗马尼亚三大板块中的瓦拉几亚平原和摩拉维亚(摩尔达维亚)丘陵,亦为钦察人所覆盖。至于多瑙河之南,则是复兴之后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
  
  不管是身处匈牙利草原的西征军主力,还是在派往达尔马提亚搜寻匈牙利国王的蒙军,要想进入保加利亚和瓦拉几亚,都得先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山地。在这片主要为“南斯拉夫人”所覆盖的山地中,塞尔维亚人算是政治上的先行者。13世纪初,借助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所引发的混乱,塞尔维亚人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控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东归蒙古人要想进入多瑙河下游,就需要先进入塞尔维亚。不过此时的塞尔维亚王国与今天塞尔维亚的疆域,所覆盖的板块不尽相同。简单点说,今天塞尔维亚北部,以其首都贝尔格莱德为中心的多瑙河流域低地区,当时是还是匈牙利王国领土(1284年,因匈塞结盟关系送给了塞尔维亚)。
  
  身处匈牙利草原的蒙古主力,将基地设在了蒂萨河下游的“塞格德”(蒂萨河与其支流穆列什河相交处)。在解读罗马-达契亚战争时,我们曾经提到,塞格德之南、蒂萨河以东至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之间的这片低地区,有个特定的地缘标签——巴纳特地区。除归属匈牙利的塞格德以外,绝大部分为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所有。在罗马帝国征服达契亚后,巴纳特平原也是帝国在多瑙河之北、达契亚高原以西拥有的唯一一片低地,对于连通达契亚、巴尔干、匈牙利草原、潘诺尼亚等板块,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进入中世纪以后,从匈牙利草原而下的马扎尔人、以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有基地的达契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在潘诺尼亚、巴尔干定居的“南斯拉夫人”,都对这片土地施加过深远的影响。
  
  塞尔维亚所分得的巴纳特地区,又被称之为“伏伊伏丁那地区”。之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提一下,是因为这个地区的行政属性比较特别,全名为“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在塞尔维亚(包括前南时代)的行政区划中,一共有两个所谓的“社会主义自治省”,除了北区低地区这个以外,还有一个位于西南部山区的自治省,它就是大家熟知的“科索沃”。科索沃的情况,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至于伏伊伏丁那是不是有一天,也会成为时政热点地区,倒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在这里提出,更多是让大家关注到它们背后的地理因素。
  
  在纵穿巴纳特地区、渡过多瑙河之后,蒙古人会看到一条把他们带入巴尔干山地的河流:大摩拉瓦河。这是一条贯穿南塞尔维亚,最终注入多瑙河右岸的河流,由两条发源于巴尔干山地的上源:西摩拉瓦河、南摩拉瓦河合流而成,匈牙利王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当时的分割线,也正在这个点上。由于蒙古人的方向是东部的保加利亚,所以他们先沿着大摩拉瓦河——南摩拉瓦河而上,然后折向东进入巴尔干山脉(斯塔拉山脉)南麓的保加利亚。
  
  巴尔干山脉是多瑙河流域与巴尔干半岛的地理分割线,同时也将保加利亚分为了南北两部分。在希腊罗马时代,巴尔干山脉以南直至黑海北岸的低地区(马其顿以东),被称之为“色雷斯”。其中南保加利亚为“北色雷斯”(希腊部分是西色雷斯,土耳其部分为东色雷斯)。也就是说,蒙古人的回程路线是先进入“北色雷斯”(南保加利亚),然后翻越或绕过巴尔干山脉,进入多瑙河下游平原。
  
  蒙古人进入南保加利亚的第一站,就是保加利亚名城“索非亚”。这个城市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巴尔干山脉西南麓的山间盆地(索非亚盆地),对南、北保加利亚的辐射力相当,且有山地护佑。其地缘价值,很像第比利斯城在高加索地区的定位。后来保加利亚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独立时,索非亚被定为了保加利亚的首都。同样也正是基于这个枢纽位置,蒙古人也将索非亚盆地定为了两军的会合地。
  
  现在我们该看看达尔马提亚的蒙军,是如何抵达保加利亚的了。收到命令的蒙古人,从达尔马提亚的南端,经现在的黑山、阿尔巴尼亚北部,以及刚才提到的科索沃地区,进入南摩拉瓦河上流,最终进入索非亚与主力会和。由于急于回程,两支蒙军在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都没有展开大规模的战役。更多是派出小股部队袭掠定居点,并靠着蒙古人恶名威逼沿途城镇缴纳赎金。总的来说,回程时的情况和匈牙利差不多,蒙古人在低地区的收获,与在山地区遇到的困难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没有遭受如匈牙利般的恶运,但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在送走蒙古人时,都被告诉他们还会再回来的(不过后来,蒙古人却再也没有回来)。
  
  回到南俄草原的拔都,于次年在伏尔加河下游正式建立了钦察汗国。并在随后的历史中,满足于在东欧平原的经营,没有再试图征服匈牙利及多瑙河流域。从蒙古方面来看,是因为拔都西征的本质,是倾帝国之力在帮钦察汗国打天下。在完成了对钦察草原的征服,并使东欧森林地带的罗斯人、伏尔加保加尔人臣服后,接下来再能走到哪步,就是钦察汗国自己的事了。回到蒙古草原的其它部众,将开始为自己的长远利益做谋划了(后来继承帝国汗位的蒙哥汗,也是这次西征的成员)。而从欧洲方面的情况来看,起到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天主教化的匈牙利人。
  
  从地缘结构上看,当年匈人之所以能够横扫西欧,是因为匈牙利草原还是游牧者的天下。翻越喀尔巴阡山脉的匈人,可以很容易的收服这片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并以匈牙利草原为跳板,攻掠阿尔卑斯山南北。然而在马扎尔人和匈牙利草原变成“基督教之盾”后,地缘政治的天平开始向基督教世界倾斜。虽然在这次匈牙利之战中,自认为骑兵天下无双的匈牙利人吃了大亏,但蒙古人在高地区的举步维艰,也暴露了自己的板块。
  
  为了防备蒙古人的再次入侵,重整河山的匈牙利王国,开始重视依托山地、山口构筑城堡关隘。比如布达城就依托城内的布达山,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布达城堡”(公元1247年始建)。对于后来的钦察汗国来说,他们在战略层面遇到的问题是,匈牙利拥有足够多的山地,一旦对手决定不与之野战,而是依托山地保存实力的话(并在低地区坚壁清野),那么蒙古人自己很可能会被拖垮。
  好了,现在大家已经清楚蒙古人在欧洲的扩张边界了。应该说,除了本身还被欧洲人视为野蛮之地的罗斯诸国以外,整个基督教世界并没有为蒙古人所征服。在这两次西征之后,蒙古人又在西亚方向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西征。随后又在东亚吞大理、灭南宋,甚至远征日本等。问题是我们这阶段的任务是解读欧洲,东方的事情对欧洲的地缘结构影响力有限,所以不会在这个方向铺陈了。不过蒙古第三次西征,倒还是需要花些笔墨的,因为这次西征催生出了一个与欧洲为敌600余年的强大帝国——奥斯曼帝国。这个对手不仅直接改变了黑海、爱琴海地区的地缘结构,更“帮助”欧洲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大幕。接下来的内容,也将帮大家了解这一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