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莫卧儿帝国遇到的问题算是最小的。一方面,自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来,印度就建立了一套凝固社会阶层的“种姓”制度;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所面临的被征服境地,让印度社会在接纳新征服者的问题上,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简单点说,每一个新征服者都只是相当于为印度增加了一个隶属“刹帝利”的亚种姓,只要不刻意去破坏原有的印度教种姓制度,那么控制印度社会思想的“婆罗门”阶层,就会帮助新政权来稳定新政权。至于奥斯曼帝国,他们遇到的挑战算是最大的,毕竟要统治那么多完全处在对立面的基督教民族。维持信仰自由的高度自治政策,是土耳其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上述两大帝国不同的是,萨非帝国对内遇到的最大问题,并非是宗教方面的差异,而是民族问题。阿拉伯人传播的伊斯兰教,已成功的使得波斯人和突厥人都成为了穆斯林。此外,与奥斯曼帝国同处西亚的萨非帝国,还面临着对外与奥斯曼帝国正面争夺伊斯兰世界话语权的问题(印度反倒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萨非帝国在技术上做出了如下设计:一、萨法维家族声称自己是阿里的直系后裔,同时拥有波斯萨珊王朝的血统(尽管这两点都十分牵强)。这使得政教合一的统治家族,即有了觊觎伊斯兰世界最高政教权力的可能,又成为了满足波斯人民族自豪感的波斯皇帝(波斯语“沙赫”);二、进一步确立什叶派教义的国教地位,而不是像阿拔斯王朝那样,借助什叶派上位后再成为什叶派的敌人;三、在维持“红头”突厥人军事地位的情况下,将政治、宗教方面的权力向波斯人倾斜。甚至从16世纪末开始建立新的军事体制,以避免拥有军事特权的突厥部族尾大不掉。
基于波斯文明的厚度,波斯人在异族统治王朝中,主导文官系统已是常态,萨非王朝的贡献,在于让波斯人第一次看到了,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争夺政教主导权的希望。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在什叶派的六大圣城中,除了逊尼派也认可有麦加、麦地那两大大圣城之外,还有今天位于伊拉克境内的纳杰夫、卡尔巴拉,伊朗境内容的马什哈德、库姆四座圣城。在伊朗高原建立一个带有“波斯”属性什叶派政权,扩张至什叶派有优势的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最终觊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麦加、麦地那,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事实上,今天重拾政教合一制度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也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向外扩张势力范围的。
当然,就萨非王朝内部来说,阿塞拜疆突厥人与波斯人之间的民族鸿沟依然存在,1736年,不甘心被边缘化“红头”突厥人颠覆了萨非王朝,建立了新的阿夫沙尔王朝(史称“红头王朝”)。其后,波斯的君权又在突厥人和波斯人之间倒换过两次,直至最后的王朝“巴列维王朝”(1925—1979)被伊斯兰革命所颠覆。然而经过萨非帝国200多年的融合,波斯人和阿疆拜疆突厥人,已然形成了共同的国家意识,上述王朝更迭的性质也被归于内政(而不是像伊尔王朝那样的异族政权)。
数百年的融合,虽然让阿疆拜疆突厥人在种族上高加索化,但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还是会让他们与传统的波斯人有所区别。尤其在北阿塞拜疆现在独立成国,西边又有民族上的近亲——土耳其存在的情况下,伊朗阿塞拜疆人的民族划定、国家认同问题,也变得十分微妙。萨非帝国所打造的共同历史记忆,以及区别于伊斯兰主流信仰的什叶派教义,是维系伊朗内部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你可以说居鲁士大帝所开创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只是波斯人的;也可以说以“波斯第二帝国”自称的萨珊波斯只是波斯人的,但波斯历史上的第三个辉煌时代,让波斯就此摆脱阿拉伯人宗教主导权(以什叶派立国)的“萨非帝国”,却是由波斯人和阿塞拜疆突厥人所共同创造的。
经过上述解读,相信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说萨非王朝之于伊朗,与汉朝之于中国有共同之处的原因所在。后者正是因为政治上源自楚地的汉朝的建立,彻底填平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间的障碍,让中央之国在文化层面上实现了南北统一;前者的“什叶派波斯”,是今天伊朗的立国之本。要知道,今天的伊朗除了占总人口数量2/3的波斯人,还有占总人口数量1/4的“阿塞拜疆人”。如果没有了宗教,没有了什叶派这个纽带,伊朗不仅在向外扩张地缘影响力时,会缺少专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武器,更有可能造成国家的分裂。追根溯源的话,上世纪70年代末,试图将伊朗世俗化的巴列维王朝之所以会遭遇一场“伊斯兰革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看清楚这一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