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3-1121:00:03
现在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三佛齐王国与卡罗王国之间的差异,本质是一个开放性贸易大国,与传统农业国之间不同。前者在技术上容易取得优势并压倒对方(包括让对方表面臣服),但想做到吞并、融合对手,却还是很难的。最后提前预告一下,在满者伯利一统马来世界的13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的最西端,也就是今天印尼内部最大分离势力所在的亚齐地区,在外部势力的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至于这个变化是什么,后面会解读到。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在13世纪初期时的地缘政治结构了。必须说明的是,整个马来世界的内部结构,一直都是部族、小国林立。就像今天的印尼内部,除了爪哇、巽他这些大族,还有数百个小民族一样。上述国家,更多只是所在岛屿的代表者。在每个时代,这些代表的名称可能都会有所变化,相对恒定的是依据地理特征而产生的地缘结构。
接下来,再看看马六甲海峡对岸的情况。今天泰国最南端,与马来西亚交错的三个半行政区:也拉府、北大年府、陶公府,以及宋卡府的东南部(统称“泰南四府”或“泰南三府”),因马来/伊斯兰人口占优,而一直有分离主义倾向。然而这一地区的马来属性,并非是在伊斯兰化后才形成的。在满者伯夷的征服板块图中,其与相邻马来西亚玻璃市州、吉打州,就已一并构成了马来世界的最北端
从地形角度来看这一地缘结构的形成会更为清晰。在地图上我们会看到,马来半岛的南部,为马来西亚、泰南四府所控的区域,轮廓明显凸呈纺锤状。其最宽处的东西纵深达到330公里,6倍于宽仅50余公里的克拉地峡。这一马来人覆盖的区域,地缘上又被称之为“马来亚”。这一名称在政治上,通常也指向马来西亚的西部领土(东部则称“婆罗洲”)
一条被称之为“大汉山脉”的山体,是马来亚避免为大陆势力所融合的地理、地缘基础。依托这片海拔达到2000米的山体,以及依山伴海所带来的海港优势,马来人成功抵御住了来自中南半岛的入侵压力。具体到中世纪时的情况,就是来自中南半岛的“暹罗王国”(泰国的前身)压力。
12世纪时,沿马来亚海岸分布的代表性小国主要有:北部的古伦王国(马来西亚吉打州)、中部的彭亨王国(马来西亚彭亨州)、南部的淡马锡王国(新加坡)。因为地理纵深有限,这些马来人组建的小国,本质都为贸易城邦性质。在苏门答腊、爪哇两岛争雄期间,一直处于配角状态,谁更加强大便成为谁的属国。在世界范围内,这其实也都是贸易城邦的政治常态。
一个板块想在本地区地缘政治博弈中露脸,总归是要有些地缘优势的。苏门答腊、马来亚的贸易优势;爪哇岛的农业和人口优势,使得它们在马来世界中成为了核心之地。除此之外,香料的主产地:马鲁古群岛,因为这一独特优势,也提升了自己的地缘政治地位,被规划入了满者伯夷规划的政治版图。在当时,存在于其主岛之上的塞兰王国,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代表(塞兰岛的岛名便来源于此)。
与香料群岛相比,体量要大的多的大巽他群岛的另两个大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反而没能获得与其体量相配的地缘政治地位。尽管因为地理位置相近原因,上述两岛也被列入了中世纪马来世界的范畴。先来看看加里曼丹岛的情况。
从总面积和平原面积上看,被荷兰人、中国人称为“婆罗洲”的加里曼丹岛,似乎都有理由成为马来世界的核心板块。这个世界第三大岛今天在行政上最为独特之处,便是大体以岛屿中央山脉为界,分割为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部分。其中控制北部岸线的马来西亚部分,中间还间杂了个“文莱”。这种一岛分三国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
然而比起相邻的爪哇岛,婆罗洲的土壤情况却非常不理想(缺乏活火山),这使得岛屿的整体环境,呈现为物种丰富却农业基础单薄的热带雨林状态;同时与身处马六甲之侧的马来亚、苏门答腊相比,又无航线优势。这种不尴不尬的状态,使得加里曼丹岛的内陆地区,一直到上个世纪都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能够引发外部征服欲望,并导入文明因子的,只有那些拥有海岸线的边缘地区。虽然随着西方殖民及工业化的开启,加里曼丹岛也逐渐得到了开发。只是今天岛屿上总计约2000万的人口,也足以显示它的生存条件远不如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
受苏门答腊和爪哇岛的影响,加里曼丹岛的沿海地区在中世纪也有进入文明序列的土著王国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处北部岸线的“渤泥国”。这个曾经多次为中国所记录的婆罗洲国家,即是今天文莱苏丹国的前身,同时也是整个岛屿伊斯兰化的起点。在其最强大之时,不仅统治了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亦控制了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等岛屿。后来文莱苏丹国没有选择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与这段令自己骄傲的历史不无关联。
身处加里曼丹岛西侧的“丹绒布拉王国”(今印尼西加曼丹省),是该岛上的另一个政治代表。这个土著王国成就及在中国的知名度就远不如渤泥国了(中国境内甚至有“渤泥国王墓”)。不过提起由海外华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相信很多关心历史的朋友分有印象。这个在18世纪末——19世纪末存在于南洋的华人共和国,就是创建于西加里曼丹地区。也正是由于自身人口潜力有限,当时已经伊斯兰化的马来裔统治者,才寄希望于借助华人的帮助,抵御荷兰殖民者的入侵。
再来说说苏拉威西岛的情况。在南洋诸岛中,苏拉威西岛的形态可以算得上是最奇特的了。这个岛屿在地理上,就是一片向四个方向延伸支脉的山地(多山地而少平原)。这一奇特的地理形态,不仅几乎隔绝了其几个半岛之间的陆地联系,使之天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板块,更阻碍了岛屿的内部的地缘融合。这一特点,从岛屿依地理位置而形成的7个民族,以及繁杂的宗教信仰(甚至有1/5的基督教徒)便可看出来。
今天苏拉威西岛的人口增长至了约1700万。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印尼的人口移民计划。由于爪哇岛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同样拥有大量活火山的苏拉威尼岛,便成为了印尼政府战略性外迁人口的目标地。只不过在缺乏工业力帮助的中世界,苏拉威西岛的潜力显然很难得到开发。这也使得一直以来,在马来世界的地缘政治版图中,苏拉威西岛不得不处于龙套地位(没有突出的政治代表)。
相比苏拉威西岛,面积要小的多的巴厘岛反而更容易引发满者伯夷和世人的关注。由于爪哇、巴厘两岛之间,仅仅相隔了宽仅3.2千米的巴厘海峡。巴厘岛很早就受影响进入了文明序列。这一文明影响力还向东延伸至了巴厘岛东部,与之同属小巽他群岛的龙目岛、松巴哇岛。在13世纪,小巽他板块等待满者伯夷舰队前去征服的政治体主要有:巴厘王国以及松巴哇岛上的“栋普王国”。顺便说下,印尼群岛中的第三条进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龙目海峡”,即是位于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另两条为马六甲海峡与巽他海峡)。
好了,现在我们清楚了,满者伯夷从政治层面为自己规划的帝国板块,都包含哪些政治对象了。也大体明白了,满者伯夷帝国可能完成的政治版图,边界在哪里。至于能不能完成,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注:正在做张图,以解读最后的内容,及后面的伊斯兰化进程。大家先将就着老图看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