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1471节
日期:2017-08-2123:12:23
  一如所谓的“马来人”内部,存在多样性现象一样,在马来亚这个文明交汇之地,华人群体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分化。19世纪以前,最远可以上溯到明朝的小规模华人移民,由于不具备种群优势,大多都一定程度开启了土著化进程。这一进程显现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迎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使得血统上呈现了一定的混血性;二是在语言上同样呈现出混合性,其所使用的语言并非纯正的华语(主体为福建方言),而是混杂了很多马来语甚至泰语的成分。由于这些马来“土生华人”的社群中的男性,又被称之为“峇峇”(女性则被称之为“娘惹”),因此这一语言又被称之为“峇峇语”。整个土生华人社群则被统称为“峇峇娘惹”。
  
  尽管无论在血统还是文化上,都出现了一定混合性,但峇峇娘惹无疑还是华人的一份子。在这个土生华人社群形成之后,一般并不会选择再与马来族通婚,而是会从相同背景的家族,或者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中选择婚姻对象,以避免被马来人同化。这也使得整个峇峇娘惹群体,在文化上仍具有鲜明的中华特征。
  在西方殖民者尤其是英国主导马六甲政局之后,土生华人社群在文化上又出现了新变化。这些兼具华人优秀品质,又与当地马来社群沟通无碍的“峇峇”,成为了英国经营海峡殖民地的得力助手。而接受这一定位的土生华人,除了在自己的语言技能上,再增加一项“英语”之外,很多也都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并开始在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
  与土生华人群体相对应的,是“新华人移民”群体。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渗入马六甲海峡,并率先占得槟榔屿之后,便已开始主动前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招募华工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英国对华贸易额的的剧增,马来华人的数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对于这些为了生计而“下南洋”的新华人移民来说,并不愿意视那些完成本土华进程,并成为英国人在“海峡殖民地”统治助手的“土生华人”群体为同类。“海峡华人”,是那些坚守故乡传统的华人移民,对这些出现西化倾向华人群体的称呼。
  
  由于最先成为英国统治助手的,主要是“峇峇娘惹”群体,这也造成“峇峆娘惹”与“海峡华人”之间的区别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即使是19世纪后期移民马来亚的“新”华人群体,也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所谓的“三代成峇”。新华人移民对自己的第二代,还能够灌输故乡的记忆,但到了第三代,其本土化认同往往就要压倒自己的中国认同了。类似的情况,同样出出现在政治分割的台湾岛。以至于绿营的台独主义者们,认为他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时间为之创造了“天然独”群体。
  
  总得来说,“海峡华人”并不能等同于“峇峇娘惹”群体。如果说后者所吸收的,主要是马来文化的话,那么前者所表现出的则是西化或者说英国化了。以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为例,李光耀的曾祖父,广东大浦客家人“李沐文”是李氏家族移民新加坡的第一代(公元1862年)。从时间上来看,李氏家族无疑属于“新华人移民”群体而非峇峇娘惹群体。然而作为移民家族的第四代,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并于12岁便前往英国留学。以至于后来被英国人评价为“苏伊式运河以东最纯正的英国人”。
  
  有趣的是,李氏家族的祖籍也是兰芳公司成员的来源地。如果不是以兰芳为代表的华人采矿公司,在西加里曼丹势衰的话,李沐文下南洋的目的地,应该很有可能是西加里曼丹了。不过兰芳公司这段历史,对李光耀亦有很大影响。最起码在日后建立新加坡的过程中,李光耀在处理与马来人来西方文化的关系上,吸取了兰芳公司的教训,并使得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具备了独特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尽管很多中国人,对于李光耀的亲西方倾向,以及其甚至更希望新加坡留在马来西亚联邦的想法颇有微词,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他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在夹缝中求生的道路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移民南洋的华人,都务实的接受西方化的“海峡华人”定位。事实上,无论是李光耀及其所代表的“海峡华人”,还是被很多坚守纯粹华人文化的南洋华人所轻视的“峇峇娘惹”,都只是华人在适应环境时,所做出的一种选择罢了。是否选择吸收土著或者强势文化,并不会改变他们“华族”认同(不是政治上的中国认同)的本质。这是因为,一个身处异地的族群,如果不想被融合并失去自己原本优势的话,坚守自己的文化核心,与周边民族划清界限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技术角度看,移民群体自身的文化越强大,能做到的机率就越高。就这点来说,有5000年文明史做依靠的华人,以及用“犹太教”来武装自己的犹太人,都算是成功者了。
  
  需要说明的事,并不是所有峇峆娘惹都能被归类于“海峡华人”,同样也并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是“海峡华人”。在这个概念形成之初,真正能够接受英式教育,并成为英国统治“海峡殖民地”的助手阶层的毕竟是少数。只不过新加坡在立国之后,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海峡华人”群体,的确从国家和文化角度一直在强化“海峡华人”的属性。以至于英语教育主导新加坡华人群体,与坚守华文教育的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然而海峡华人或者说新加坡的选择,说到底只是个务实的选择。基于维持自身种群特征的需要,即使在一定历史阶段淡化了华文教育,也无改自己“华族”的定位。因此尽管新加坡在立国之后,显现出了很强的英国化特征,甚至在地缘政治上倾向于依靠西方力量,来维持地区平衡,但在中国强大之后,海峡华人文化中务实因子,也同样会促使其开始强调自己的“华人”属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