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平埔族/高山族,中台湾,大肚国,八卦山,大明王朝1644】
在各方角逐的台湾岛上,这座岛屿上的原住民,似乎不应该被忽视。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殖民开拓中,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原住民,无论在人口数量、组织形式,还是生产力、技术方面都无法与文明程度更高的外来势力相抗衡。最终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的,往往就只剩下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由此也导致了一些误解,那就是这种阶段的原住民,似乎就是天然更适应于山林。一如我们将台湾原住民统称为“高山族”,便是源自于这种认知。
在自然演化过程中,人类族群并不会天然只选择山地森林作为栖身之地的。平坦的平原或者台地,在经济上会更具吸引力。实际情况是,在外来势力介入之前,这种竞赛就已经在原住民内部产生了。最终选择在山地森林中生存的部族,更多可以被看成是这场土地竞争中的失败者。在台湾岛,“高山族”的概念,本质只是指向那些尚生活在山地中的部族;生活在低地上的原住民部族则被称之为“平埔族”。在日本开始经营台湾的20世纪初,这些来自北方的殖民者,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其中平埔族氏族为十个,高山族为九个。
高山族之名,几乎成为了整个台湾原住民群体,是因为随着外来势力的介入以及开拓,居住于低地的平埔族,不可避免的将与与外部力量发生交融,并学习对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这些原住民中的先发者,可以获得比山地同胞更多的资源壮大自己;挑战则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在低地的原住民将不可避免被融合(或退入山林)。基于大陆移民在台湾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平埔族失去自己氏族特征的过程,一般就被视为被“汉化”了。
很显然,对外来者来说,平埔族会更容易和平共处。来自大陆的移民根据这一特点,一般会将之归类于“熟蕃”;生活在山地之中,更希望维持原始生活的(甚至猎头)原住民则被归类为“生蕃”。没有人能够真正统计出,从17世纪20年代,台湾岛正式进入移民开发阶段后,到底有多少生活在低地的平埔族原住民,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历史关注的,更多是那些曾经造成政治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正如要是没有1930年,发生于阿里山脉中的原住民反抗事件—雾社事件,也不会有2012年台湾上映的史诗剧作《赛德克.巴莱》。
“雾社事件”是日本占领台湾之后,发生的100多起原住民反抗事件中,最为惨烈的一起,上千原住民及160余日本人,为之付出了生命代价。尽管这一事件,后来对日本统治原住民的政策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雾社事件及类似事件(不限于日据时期)的发起者,并没有政治上的企图,更多是一种自然反抗。在荷兰统治台湾时期,一度出现在台湾中部的“大肚”国,算是勉强彰显过原住民政治的存在。
在台湾的地缘政治版图上,除了南、北台湾以外,与东台湾板块一样存在感不太强的,还中“有台湾”板块。以方位来对应的话,大家很容易想到,这应该是以“台中市”为核心的一个区域划分。事实的确如此,如果单纯以浊水溪这条地理中线,来分割台湾西部平原地带的话,位于溪水之北的中台湾地区,在地缘上则算是附属于北台湾板块。在今日台湾的蓝绿选战中,浊水溪亦经常成为各方津津乐道的地缘分割线。在浊水溪之南,由早期移民形成的所谓“本省人”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浊水溪之北,被认定为“外省人”身份者,比例则明显上升。
以核心平原来看,中台湾包括有台中盆地、彰化平原两个地理单元。台湾山脉以西平原地带南宽北窄的走势,使得中台中盆地、彰化平原北部的新竹、苗栗两县,存在大量依山靠海的丘陵地带(地理名称为“苗粟丘陵”)。在南台湾的大片平原地带为大陆移民所开拓的情况下,平埔族的生存空间,渐渐向北退向这些中台湾。这也为荷立足嘉南平原,向北扩张的荷兰人制造了障碍,其中最大的原住民势力,就是刚才说的大肚国。好在荷兰人的扩张是依靠的海路,只是在他们从西班牙人手中,拿下北台湾的沿海据点,并臣服其腹地的原住民部落后,依旧无法实际控制中台湾地区。
由中平埔族建立的“大肚国”,有时会被认定为一个“王国”。不过客观的看,它的组织形式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源出中央山脉,西经台中盆地、彰化平原注入台湾海峡的“大肚溪”(现名乌溪)下游地区,是归属于这个联盟的近20个村社的生息之地。与大肚溪相伴而生的,是一条由浊水溪起向西北方向延伸,跨越大肚溪与苗栗丘陵相接的小型山脉—八卦山脉。这条海拔仅有百米的小型山脉,亦是分割台中盆地与彰化平原的地理分割线。
可以这样说,大肚部落联盟之所以有机会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正是依托了八卦山、大肚溪一带这种:依山、靠水、近海(增加了打通台湾南北通道的难度)的地理条件。在荷兰人统治时期,大肚联盟以允许荷兰人通过为条件,维持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即使在郑氏台湾时期,其政治独立地位亦未被动摇。清王朝收服台湾之后,经历过一系列的争斗,这个平埔族的政治代表,终于还是湮灭于历史之中。不过,这个枢纽点的地缘地位,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基于中台湾连接南、北台湾的重要位置,清王朝在台湾建省之后,曾一度以台中市为行政中心。八卦山、大肚溪一带易守难攻的地形,亦使之屡屡爆发战事,并一度被命名为“定军山”。比如在日本吞并台湾之初,由台湾本土力量组织义军反抗的“乙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便是发生于八卦山一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