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401节
日期:2011-02-1101:31:41
  
  事实上以晋城盆地北部,也就是高平地区的地形来说,并不适合被再切割为两个地缘板块。或者说高平地区整体的树状结构,并无法让秦赵双方之间,维系一条让双方都感觉到安全的战略平衡线。因此就这一次战役来说,高平地区更多的只是一个胶着的战区。对于双方来说,只有将对方完全挤出整个晋城盆地,才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相持阶段,并且在外交上达成妥协。直到一方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次的发起攻击。
  
  如果从大的地缘格局来看,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无疑都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如果双方愿意的话,可以各占一个盆地,以两盆地之间的分水岭作为地缘分割线,暂时性的达成外交平衡。从这个角度看,赵国似乎占据了一定优势,因为赵军不仅已经控制了长治盆地,还将触角伸入了晋城盆地的东北部。不过从晋城盆地的整体形势来说,秦国无疑也有一定优势。在赵军到来之前所占据的高都地区,和从赵军手中夺取的丹水以西的高平地区,让秦军在上党高地上,有了进行持久战的战略基地。
  
  现在摆在赵国面前的无非有两条路,一条是倾全力将秦军逐出晋城盆地,甚至沁水谷地,真正成为上党之主;另一条就是继续与秦军在长平战区(高平地区)相持,跟秦国比拼国力,最终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前者就好比拳击比赛中的KO获胜,后者则比的是个点数。对于老成持众的廉颇来说,相对保守的第二方案自然是首选了。这并非是说廉颇一贯保守,只不过在面对秦国这样级别的对手来说,谁又有把握一战定乾坤呢?
  
  既然廉颇已经决定和秦国相持下去,那么作为一个审时度势的在长治、晋城两盆地之间的分水岭之上,再打造一条永久性的防线就十分有必要了。这样的话,即使赵军不得不退出整个长平战区的话,赵国也可以据险以自守,继续消耗秦国的耐心。在我们所做的诸多地缘分析中,“分水岭”是个经常出现的名词,并且经常成为两个地缘板块的分割线。在现实生活中,亦常常是两个行政单元的分界线。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分水岭的两侧,会归属于两个不同水系,而被同一水系覆盖区域,之间的联系会相对密切,特别是在平原面积相对较大的盆地区。无论是在古典时期还是现代,共饮一江(河)水的族群之间,无论是在交通(特别是水路),还是农业灌溉、防洪减灾上都会有更多的交集,在地缘文化上有共同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分水岭本身是据有一定高度和连续性的山体,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分割能力,穿越分水岭的道路也是处在可控的范围内。除了阻碍分水岭两侧的交流以外,在战时更可以成为防御工事的有效依托。
  
  很多朋友会对浙江、福建,包括广东之间的省界划分感到疑惑,特别是不清楚福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事实上这片看似密密麻麻的山地丘陵(东南丘陵)之间,也是遵循了一个分水岭原则来划分的,即处于中间的福建省,与浙南、粤东北地区不是处于同一水系。只不过由于福建的所包含的地区,基本都是山地,它与南北两省水系之间的分水岭很难识别罢了。不过如果你花费点时间,将它境内的主要河流都标示出来的话,就会很清晰的显露出一张完全属于福建,并延伸到省内各个角落的水网图来了。
  
  关于福建的具体结构,还是要等于到汉武帝时期再具体分析了。对于我们现在所分析的长治、晋城两盆地来说,我们还是比较容易找到它们之间的分水岭的。这条横亘在长治、晋城两地区之间的分水岭,目前也是两地区之间的行政分割线。只不过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居住于其下的村落,分别为自己主要活动区域内的那段山体标注了不同的名称,如丹朱岭、羊头山、关岭山等等。不过在历史上,这条分水岭也曾经被人称之为----“秦岭”。之所以会有过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它曾经为秦军所占据过,并成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天王山。只是最初看到它的战略价值的,还是那位老谋深算的廉颇。在赵军还在丹水一线与秦军胶着时,一条被后世称之为“百里石长城”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在这条分水岭上诞生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即使秦国能够突破丹水防线,占据泫氏、长平两邑。秦军也很有可能会在百里石长城之下,与赵国签订和平协议。
  
  百里石长城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防御力,首先是因为它构筑筑于连续的分水岭上,其所依托的地形本身就是强于长平战区那些互不相联的山体。而连接长治、晋城两大盆地的主要关隘:长平关和故关,也正在这条防线之上。也就是说,赵军只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战术入口之上,并依托百里石长城,防止秦军寻找小路,打通新的突破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防御效果了;其次,这条分水岭本身也有利于以长治盆地为基地防守的赵军一方。因为相对来说,分水岭北侧的地势较缓,而南侧的落差则较大,非常有利于防御由南侧而发起的攻击。
  
  有了百里石长城这碗酒垫底,赵国应当有足够的筹码和秦国打一场持久战了。毕竟相对赵军来说,秦国算是客军。并且韩国在上党郡的人力、物资,都已经归属了赵国。秦国短时间内并无法在上党地区获得补给,即使秦军的补给线不会受到韩、魏两国的袭扰,在运输当中的消耗也是很惊人的。不过赵国虽然在运输成本上要低于秦国,但在整体的国力上却不如秦国。已经得到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并且将楚国的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收为己用的秦国,其可以征调的粮食与人力,要超出赵国许多。因此在这场持久战中,赵国其实也打的很艰苦。如果山东诸国肯给予赵国后勤支援的话,那么赵国还是有足够的信心和秦国耗下去的。但问题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在面对一个强大的集权体时,总是会让对方有更多的外交空间。赵国乃至整个山东诸国,在面对秦国时总不能取胜,其根源也正在于此。尽管大家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在面对秦国谁出头,就攻击谁的威协之下,坐山观虎斗般的“中立”便成为了自然的选择。而对于赵人来说,即使他们有信心独力在战术上抵挡住秦国的进攻,但在清楚粮草不济(北方还要阻挡匈奴),而其他诸侯却不敢借粮的情况下,是否会比秦军更有耐心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既然秦、赵双方在补给上都存在着自己的困难,那么这场已经卷入了上百万军队的持久战,就很快要进入决战阶段了。于是乎,长平之战的主角:赵括和白起终于粉墨登场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并祝晚年愉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