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秦军这次攻赵是两路并进,因此很自然的也会有两路统帅。领军由井陉出击赵国的是秦军最著名的军事家族:“蒙”氏家族的奠基人“蒙骜”。说起蒙骜来,可以说是白起死后,秦国在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将领了。在他的带领下,秦军将魏、韩两国压缩至济水以南,并攻取赵国的晋阳城。因此让他来承担攻赵的任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说到蒙氏家族,其实并不是秦国土产的,蒙骜本人是来自秦国的。这也是战国一大特色,人才能够充分流动,到他最能发挥他才能的地方去,而秦国的成功,从人的角度看,也正是重用了这些“客卿”。当然,对于这些人才来说,他们也正是看中了秦国的潜力,才会愿意为之效命。所以我常说,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地缘位置是否重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长之后的选择。蒙家在秦国最为成功的家族成员要算是蒙骜之孙“蒙恬”了,之所以会这样,倒不是蒙恬的战功就一定比他祖父更高,而是因为他军事生涯的主要对手是匈奴。对于后来的中原王朝来说,这种“对外”战争的意义,总是要大于“内战”的。也许是因为蒙家在军事上的建树,《寻秦记》、《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这类穿越剧中,在选择军事将领甚至主角时,总是会把目光放在蒙氏家族身上。
非常不幸的是,这一次攻击赵国,是蒙骜的最后一次出征。因为秦国的这次攻赵之举,并没有取得取得预期的成功,蒙骜也战败生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战术结果,并不是因为又出现了一个信陵君解救了赵国,而是因为秦国内部在战术协调上出现了问题。而出现问题的,正是南路准备经由长治盆地,对邯郸执行主攻任务的南路秦军。这一路秦军的统帅并非一位名将,而是一位王族,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不过由于《寻秦记》的原因,许多人还是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就是秦王嬴政的弟弟“成蛟”。
在五国联军的那次大撤退之时,秦军实际上已经追击至了长治盆地,并在长治盆地西边缘的“屯留”邑(现在县名也是这)建立的据点。这相当于长治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防御圈,已经被刺破了。至于说在信陵君救赵之后,交给魏国以为缓冲的,以高都为中心的晋城盆地,当日其实已经被蒙骜所攻取了(前248年)。即使魏军借着这次五国合纵攻秦夺了回来,在大撤退中也没有力量保有了。长治盆的的被渗入,与晋城盆地的丢失,对于赵国在上党高地的防御自然是十分不利的。如果秦军这时集结重兵由此出击的话,赵军不会再有条件和信心打一场新的“长平之战”,而是将兵力回防邯郸,据城以待援。而秦人对于再来一次邯郸之围,显然已经作好了充分的战术准备。他们倒并不十分担心魏国再出一个信陵君来救越。已经被压缩到济水以南的魏国即使有这个想法,也得先突破秦国在河北、河济平原的防御纵深。
秦国最担心的是北线赵军回援邯郸,如果邯郸城被围,而赵国又无法找到外援的话,那些用来防御匈奴的,战力颇强的数十万赵军(大部分是骑兵),将会是赵国唯一的希望。虽然调回这些军队来解邯郸之围的话,意味着云中郡甚至雁门郡都有可能拱手让给匈奴,但相比于都城有失,这种丢车保帅之举也实属无奈。
虽然秦国在战术上布置的无可挑剔,但战场上的胜负并非只决定于某一方的实力是否更强,或者计划更为完美,否则大家只要兵棋演练一下就可以定出胜负了。在军事之外,还会有很多因素来影响一场战役的胜负。这其中,政治因素往往是最为重要的外因。比之高度集权的秦国,山东六国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合纵攻秦之时,都会显出更多的政治空间,以让秦国施展外交手段分化反解,进而消弱对手的军事实力。相比之下,秦国似乎并没有这种问题,他的体制保证了整个国家都象是一台动作良好、精密的机器,在高效的运转。不过这次的秦国的确出问题了,所出的问题倒也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王权之争。《寻秦记》中所描绘的成蛟,是以一个反叛者,或者说嬴政王位的竞争者面目出现的。至于说书中所写的诸多反叛情节,当然艺术加工的多。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成蛟的确是与嬴政存有二心。
受命统帅主力部队的成蛟,并没有依计划与北路秦军同时出击,而是选择了原地观望。也许这位王弟是想拥兵以自重,去争夺秦国的王位;又或是怕将来嬴政不会放过他这位王位竞争者,因此不愿意去攻击赵国。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王室成员而到他国甚至敌对国家的是非常普遍的,成蛟和嬴政一样都曾经在赵国为质,如果有事,赵国会是最好的避难所。
不管成蛟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这种犹豫都足够以让本来承担阴援任务的北路秦军,遭到灭顶之灾(如果说成蛟和赵国私下有默契甚至协议,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赵国可以在不调动北线赵军的情况下,集结在河北平原的赵军,包夹孤军深入的北路秦军。而本来希望在滹沱河北岸,攻击据点,阻击回援赵军的秦军,显然没有想到赵国的主力从南面以他们为主攻方面攻击而来。在大败于赵军之后,残余的秦军退回了太原盆地,而领军的统帅蒙骜也回撤时,也被熟悉地形的赵军,伏杀于井陉之中。至于说成蛟,他唯一能做的选择,就只有到赵国去政治避难了。
虽然说秦军这次的攻赵之举,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而告失败,但在秦国强大的战略优势面前,赵国仍然随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以预见的是,短则一两年,多则三五载,经过调整的秦国军队一定还会卷土再来。而秦、赵两国最后的PK,也将引出战国四大名将的后两位:王翦、李牧。
今天就写到这了,关于秦军两路出击的路线,我想前面已经对太行八陉以及山西高原解读的够多了,应该不需要再做张图说明,大家也能清楚了。至于说屯留的位置,大家倒是可以在关于上党的图中找一找,好让更清晰的了解当时秦赵两国的对阵情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