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在一个组织结构成熟的国家,不会因为一个精英人物的陨落而改变他的历史轨迹。相比之下,在一个统一王朝刚刚分裂,群雄并起的时代,精英人物的成败和最终政治格局的形成,关联就相对较大了。这就好比企业管理中有一个“坠机理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熟,可以假定一下它在领导者飞机失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如果马上会的新的领导者出现,并运转正常(甚至更好),那么这个企业的架构就是成熟的;反之,则非常危险。不过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在已经发育成熟的地缘格局,这种危险的情况并不会出现。虽然我们在传统叙述历史的文字中,还是常常会为那些英雄人物命运而扼腕,甚至认为某一人的存在可以力挽狂澜。但事实是,无论是作为一国最高领导者的君主,还是统帅三军的将领,所能取得的成就还是和所在国的国力成正比,而优秀的人才也是在按照良禽择木而栖的原则来顺势而为。就象吕不韦的那次投机一样,我们不能说是吕不韦就了一统天下的秦朝,而是他个人的生意头脑,让他有机会站在历史的浪尖上。
回到秦国的军事体系中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尽管白起、蒙骜这两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先后在军事舞台上谢幕,但秦国很快就有另一位优秀的将领填补了这个空缺。比较幸运的是,这颗新的将星最终帮助了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他就是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之列的“王翦”。王翦作为领军人物的开山之作,是在公元前236年攻破了破赵国“阏与”。这一年,离上一次攻赵(前240年,成蛟叛秦,蒙骜身死那次)仅仅相隔了4年。这就是地缘实力的体现,即使赵国能够获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他也无法扩大战果,而秦国有足够的资源和耗尽赵国的最后一滴血。
从战略上来看,秦军的这次出击还是选择了步步为营的做法,即还是先把赵国的势力从上党高地中清除出去。把这项功课做足的意义在于,秦国可以从三个方向对河北平原的赵国核心区同时发动快速攻击。即北线由太原盆地出井陉攻击滹沱河以北地区;中线出长治盆地由滏口陉直取邯郸;南线则由从韩、魏两国手中夺取的河内之地,向北攻击赵国的南境(魏国已经把漳水以南残存的据点,如“邺”移交给了赵国,自己完全退入中原)。秦国这样做,很大程度是因为两次攻入河北平原都以失败而告终。面对这个打不死的小强,在发动总攻击之前,最好还是让自己的战术空间更大些,而王翦现在就是在为全面攻赵做战略准备。
其实王翦这次不仅仅攻取了“阙与”,而是攻占了整个漳水中、上游地区。也就是说长治盆以,以及周边的山地尽数归秦。只不过由于当年的“阙与”之败,让秦人印象深刻,因此攻克这个战略价值已经大打折扣的据点,在秦人的心目中反倒比取得整个长治盆地更有意义了。(太原盆地都丢了,这条交通线的作用价值已经不大了,除非赵国还有能力反击)。
不管怎么说,赵国完全退出上党高地,喻示着他们在河北平原的核心区已经无险可守了。战争下一步要怎么走,就要看秦国怎么玩了。面对秦国同时从三个方向发动进攻的可能,赵国所唯一能够指望的,就只有将北线用来防御匈奴的赵军,调回邯郸加强防御了。这也是赵国所能够用来血拼的最后的资源了,而统领这些援军的就是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日期:2011-03-0908:20:31
好吧,我们现在就来说说北非。先来解读一下“北非”这个地缘概念,既然叫“北非”,那么自然指的是非洲以北地区了,只不过从方位上来看,我个区域可包含的国家可多可少,但最没有异议,也是北非这个版块中的核心区域,应该是指“临近地中海的北部非洲国家”。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看的话,我们今天所要解读的“北非”,自西向东应该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五个国家。在历史上,由于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北非地区很就成为了地缘政治舞台的主角之一,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扯着欧洲,以及美国的神经。
围绕着地中海所进行的地缘博弈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了,而欧洲与北非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地缘博弈,当属罗马和迦太基的百年恩仇了。如果用现有的地缘划分,来套当时的博弈情况,可以认为是意大利(罗马)为欧洲队先得一分,战胜了非洲队的突尼斯(迦太基)。罗马人的这次胜利是全面的,后来北非文明的另一个杰出代表“埃及”,也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虽然埃及人有个所称美貌无双,而又有政治手腕的“艳后”),整个地中海都成为帝国的“内湖”。
在欧、非地缘博弈中,北非文明在后来也同样占据过优势,特别是当这一区域为伊斯兰文化所覆盖后,穆斯林们曾经通过现在的摩纳哥,横渡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直接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伊斯兰化。在此之后,欧洲与非洲的地缘博弈就变成以宗教为主线了,穆斯林和基督徒之争让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得愈发不可调和了。总得来说,在穆斯林们能够通过印度洋掌握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时,欧洲人在战略上并没有什么机会,那些以宗教为名所组成的“十字军”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对欧洲内部的地缘结构作了一次调整,而调整的最大后果则是将东罗马帝国从历史中抹去,而穆斯林中的突厥人(土耳其)则乘机将势力范围直接渗透入了欧洲。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在欧洲控制着一小块区域:伊斯坦布尔(当年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藉此管理着进出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土耳其海峡”(包括伊斯坦布尔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让土耳其在谋求融入欧洲时,变得更有地缘上的依据了,最起码比远在东亚的日本,谋求“脱亚入欧”更说的过去。如果土耳其肯改变他们的信仰的话,即使将他们目前所在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地理上划给欧洲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反正亚洲这个在地中海的突出部,与欧洲之间仅仅隔在一条海峡,从技术上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条海峡的存在,让小亚细亚半岛在地缘文化上,还是成为了亚洲文明的一部分。
关于小亚细亚半岛的文明变迁,就牵扯到地中海博弈的另一个版块碰撞,亚洲与欧洲的恩怨了。由于这一区域和阿拉伯半岛、北非一样,都为伊斯兰文明所覆盖,因此在地缘博弈中,它们有时也会以整体的面目与欧洲进行对抗。不过,在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能够有办法绕过穆斯林所控制的北印度洋,与东方直接对话(甚至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在这场地缘博弈中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亦使之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中心(直到二战后的美国崛起)。
正是如果有这样的历史演变,目前的北非可以被划分为欧洲的“地缘利益区”。当然,如果北非足够强大的话,并在综合实力上全面压倒欧洲的话,他们以后也有机会将欧洲变成自己的地缘利益区。但从地理结构上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欧洲对于北非的新一轮控制(罗马时代以后的第二次),要追溯到那个殖民时代。在当时,欧洲人凭借技术优势甚至将整个地球都给瓜分了,作为与他们地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北非就更不会例外了。虽然从大的版块划分上,我们习惯于把东欧平原以外的欧洲部分,整个视为一个大地缘板块(亦可称之为“西欧”)。不过至少在目前的政治状态下,尽管有着“欧盟”这个试图统一欧洲的组织存在,但我们所看到的欧洲,仍然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因此,北非作为整个欧洲的地缘利益区,也是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国家来经营的。
由地缘关系以及殖民历史来看,西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殖民时代的“法属北非”)。了解了这层关系,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法国的头号球星齐达内,其实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他本人出生在法国);而在这次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中,最为紧张,也最受影响(有大批难民渡海进入法国)的是法国。如果从地缘关系来看,西班牙本来也应该在北非控制一块利益区的,最起码与他们隔直布罗陀海峡的“摩洛哥”,应该有西班牙的份。最早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在把穆斯林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后,西班牙人就开始对摩洛哥地区进行反渗透了,当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启大航海时代,并发现美洲大陆后,他们在非洲利益也得到了增强。只是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海洋的控制权在欧洲内部,逐次欧洲的其他成员转移,沦为二流国家的西班牙自然也无法代表欧洲,控制他们最为重要的利益区“北非”了(在摩洛哥的权益被完全移交给法国了,西、葡两国只得到了两个在大西洋上的,隶属北非板块的群岛)。
正是由于摩、阿、突三国,是法国的利益区,因此在这三个国家发生内部问题时,法国人的意见要比美国人更重要。换句话说,如果法国觉得他还能控制“后院”的局势时,是不会让美国直接介入了。而与这三国相邻,位于北非中部的利比亚,美国人要想直接插手,所要顾忌的国家就不是法国了,因为代表欧洲经营利比亚的,是和他们隔海相望的意大利人。
未完,待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