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以色列的纵深问题,先发制人一直是他们的战术主导思想。只是正常情况下,没有谁会为了战争而战争的,先发制人的前提,是你必须预判出危险即将来临。依照以色列的动员能力,参谋们要求情报部门提供的预警时间是48小时。也就是说,犹太人只需要两天时间,就有把握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非常可惜的是,这一次埃及准备的太充分了,以色列方面直到战争马上就要打响了,还在争论埃及人会不会真的有胆发动战争。
在现代战争的技术条件下,如果想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话,是没有可能在瞒过对方的情况下,将军队调至前线的。不过要想瞒天过海的话,战术上也不是没有办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演习之名调动军队。假如对方警觉了,进入战备状态的话,那么这就是真的演习;假如几次反复之后,对方松懈了,那么真正的攻击就开始了。在埃及发动攻击之前,类似的假动作就曾经多次进行。
其实再严密的战术部署,也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的。问题是政治家们判断战争是否将要来临时,主要依据的并不是那些真真假假的情报,而是那些战略性是的可能性。这就好像在德国入侵苏联,日本空袭珍珠港之前,苏、美两国都从多渠道,获得了相关情报,但两国的政治家始终相信,如果对方理性的话,应该不会冒险与自己为敌。
单从战略层面上看,以色列人也认为,埃及人如果足够理性的话,应该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因为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看,如果没有苏联的全力支持,埃及是没有能力发动战争的。而埃及方面虽然成功的用倒向美国的威胁,让苏联在军事上提供的援助,但基于不愿意看到埃及挑起战争的出发点,苏联在军援埃及时做出了很多保留。突出的表现就是,苏联更倾向于提供防御性武器,而不是进攻性武器。从这种做法中,以色列当然能够判断出,苏联并不希望埃及主动挑起战争。
关于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预判错误这件事中,究竟是哪些因素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答案。不管怎么说,一贯袭击他人的以色列,这次也终于尝到了被人突袭的滋味了。事实上,西奈半岛并不是唯一的主战场。即使没有阿拉伯联盟这个平台,被以色列侵占戈兰高地的叙利亚,也会成为埃及在军事上的盟友。也就是说,只要战争开打,以色列就一定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境地。其实从地缘结构上看,以色列更应该担心三线作战的。不过约旦虽然和以色列接触面最大,但实力也是最终的。更重要的是,约旦并不像埃、叙两国一样,被以色列割取了大片领土,本身的战争欲望也要低的多。
就战争能力和战争欲望来看,不和以色列接壤的伊拉克,反倒要比约旦强的多。特别是伊拉克那兼具传统、现在地缘优势的结构,让革命上台的复兴社会党,也同样燃起了领导阿拉伯联盟的欲望。而要完成这个心愿,凸显自己与以色列的矛盾,是树立威信的最好办法。
日期:2012-03-2719:54:46
到底有多少国家,在未来的战争中会直接参战,在战前是一个很难评估的问题。不过陆地攻击会从哪里发起,却是可以判断的。很显然,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一定是攻击的最前沿。也就是说,除非战争不爆发,爆发的话以色列就一定要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
最终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埃及开始渡过运河向“巴列夫防线”发起攻击时,叙利亚人也同时向戈兰高地展开了军事行动。由于这一次阿拉伯人,终于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掌握了战术主动,以色列国防军在一开始的接战中,可谓是溃不成军。
好在一直缺乏纵深的以色列,在上一次战争中占得了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这两块从别人身上割下来的领土,也一如以色列军事家所设想的那样,为他们在战争中争取了时间。不过两线作战永远是这样的,除非你有压倒性的优势,否则一定要选择一边做为重点,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再把主力集中在另一边。也就是说,要么北攻南守,要么南攻北守。
以军事实力和攻击力来说,埃及无疑是对以色列威胁最大的。从这个角度看,以色列方面在战术上应该先集中力量稳定住南线,再回头对付叙利亚。不过从纵深的角度来看,如果叙利亚方面在戈兰高地取得突破的话,将可以直接威胁到以色列北部的人口、经济重心。别的不说,如果叙利亚人从高地上下来,破坏了加利利湖输水工程的话,以色列就受不了了。反过来,即使西奈半岛丢了,以色列国防军理论上也还可以在内盖夫地区逐级抵抗,争取时间。
最终以色列还是选择了“南攻北守”的战术,即把埃及作为主要对手。所谓擒贼擒王,把埃及拿下了,也就等于打掉了阿拉伯人再战的信心。另一方面,虽然以色列在南线,看似有足够的纵深,但在现代战争的技术条件下,那点纵深并不足以让以色列人感到安全。
如果你这个时候去问以色列人,他们最需要什么,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是“时间”。无论是从军事和外交的角度看,以色列都需要时间来稳定阵脚,寻找反击的机会。在苏联被捆绑到阿拉伯战车上,欧洲迫于石油压力而保持“中立”的情况下,美国成为了以色列唯一可能获得外援的国家。与苏联的想法一样,美国本来也是希望以、阿双方保持不战不和的状态。同时也忌惮于阿拉伯人的石油威胁,在是否支援以色列的时候犹豫过。不过随着阿拉伯军队在战争初期所取得的节节胜利,美国人还是下定了决心,全力支持以色列。毕竟如果以色列人撑不住了,美国所期望的平衡也同样会被打破。于是尽管美、苏双方的本意,是不想中东打成一个烂摊子,但从过程和结果上来看,第四次中东战争还是发展成为了一场冷战当中的代理人战争。
有一种说法是,以色列人这时已经制造出了核武器,一旦在常规战场上失败,面临灭国的危险时就玉石俱焚。美国人就是顾虑这点,才全力提供军援,让以色列不至于被逼上绝路。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寄人篱下二千多年的犹太人,其实很清楚,靠人不如靠己,要是自己手上没有杀手锏的话,保不齐哪天也有可能被人所出卖。
尽管不是很清楚,以色列方面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是否真的向美国发出了使用核武器的威胁,但从地缘平衡的角度来看,以色列被默认为有核国家,客观上也的确减少了战争风险,为阿、以双方进行和平谈判创造了基础。因为作为承受战略压力的一方,以色列的核武器很显然是保命用的,并无可能主动向阿拉伯国家发起攻击。如果阿拉伯国家不想和以色列同归于尽话,那么在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再想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掉,就很难成为战略目标了。反过来,以色列有了核武器这个终极保障,也有可能在土地上作出一定让步,不那么强烈的把国家安全寄托在扩大战略纵深上了。
既然核武器成为了以色列弥补地缘劣势的终极武器,那么以色列和那些认为以色列存在合理的国家,就不可能让周边国家也拥有同样的能力了。(说穿了就是逼迫阿拉伯国家在承认以色列的情况下进行和谈),因为任何一个以色列的潜在对手,拥有核武器的话,都会打破这种平衡,让中东重新面临全面战争的风险。正是在这种逻辑之下,以色列在八十年代空袭了伊拉克的核设施;伊朗直到现在,仍然在因为试图发展核武器而面临战争的风险。
因为核武器而获得终极安全感,进而影响地区地缘平衡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大的方面看,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代表世界主要政治力量拥有了核力量,客观上降低了世界大战的风险(如果没有的话,很难保证美、苏之间,当时会不会尝试更高强度的军事对抗);而另两个“不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一直想跻身一类大国行列的印度来说,他的核武器计划并非针对实力较弱的对手巴基斯坦(因为没核武器,他们也是优势方)。只是大国们即使默认了印度可以拥有核武器,但从地区平衡的角度看,这对于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巴基斯坦,却无疑是雪上加霜。正是出于维持地区平衡,牵制印度的角度,巴基斯坦的核计划也被大国们所默认了。而在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这层终极保障之前,他们也曾经热切的希望,从同属穆斯林的阿拉伯人那里获得战略支持(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前,巴基斯坦就曾经派出空军前去助战)。
回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话题,在美国的大力军援和情报支持之下,以色列军队终于在埃及的突袭之下稳住了阵脚。而以色列军队一直以来的“以攻代守”的战术,又一次的在战争当中得以体现。具体表现就是,以色列军队并没有把主力纠缠于西奈半岛,和埃及军队展开拉锯战,而是出奇兵从埃及防线的缺口处(这一发现要感谢美国的军用卫星)突破了苏伊士运河,将战火烧到了苏伊士运河的西岸。
以色列的这种做法,应该说是大大出乎了埃及方面的预料。按照萨达特的预估,只要埃及军队能够站上西奈半岛的土地,控制运河东岸,哪怕最终不能夺回整个西奈半岛,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巨大的胜利。而现在,以色列军队的做法,却让这条底线成为了泡影。也就是说,如果战争就这样结束的话,埃及固然能够重新控制西奈半岛的部分领土,但以色列方面也同样把触角,伸到了尼罗河三角洲。这显然对于埃及方面是不划算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