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说以色列把战火烧到了苏伊士运河以东,就意味着埃及败局已定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场战争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场代理人战争。由于战争初期的战况过于激烈,双方所储备的武器弹药都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谁能够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取决于谁能够接受更多的外援。在美、苏双方都开足马力紧急军援的情况下,美国方面的效率显然在更胜一筹。为了帮以色列扭转战局,美国人甚至直接把空军正在使用的飞机,涂换成以色列空军的标志,然后由飞行员直接飞到前线交付给以色列人。其他武器大多也是运到之后,就马上能够投入战斗。相比之下,俄国人在效率上就要差多了,武器落地之后,还需要埃及那些技术不太过关的专业人员重新组装。至于这种效率是不是跟“体制”有关,我倒没兴趣去研究。不过俄、美双方介入这场战争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双方尽快回到谈判桌前,而不是让自己所援助的一方,在战场上获得压倒性优势(那样只会让战争时间拉长)。
在战争进行了二周多后,以、埃双方在美、苏两国的调解之下,同意停战。不过谁都知道,停战不代表和平,甚至不代表这次战争结束了。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双方就曾经打打停停,几次停火。因此为了维持双方的平衡,苏、美双方继续高力度的军援阿、以两方。当然,如果双方达成默契都不援助的话,仗也不会再打起来。只是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国们热衷于外交干涉,无非也是为了利益,那些武器可是一大笔收入呢。
由于美国在这两周多战争期间的空援效率实在太过精彩了(按当时美国总统的要求就是:把所有能飞到以色列的东西,都飞过去),给人一种误解,认为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是空中补给。不过从战略角度看,空中补给只是权宜之计,综合计算下来,美国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紧急补给中,有九成的物质仍然是通过海路。假如埃及人有办法在海上取得优势的话,也同样可以让以色列失去战争能力。
有世界上最大的陆权国家“苏联”做后盾,埃及军队这一次在陆地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也让以色列人意识到,阿拉伯人并不是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然而苏联的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海上实力远不如美国。而这也间接影响到了埃、以双方的海上实力。虽说在之前的消耗战中,埃及海军利用导弹击沉了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但在斋月战争开打之后,埃及海军的表现却差强人意。非但无法封锁以色列的海岸线,反而被迫固守于港口之内。这样看起来,在美、苏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没有海洋控制权的埃及和阿拉伯联盟并无法彻底击败以色列。也就是说,无论埃及人怎么努力,哪怕得到苏联的全力支持,在美国仍然支持以色列的情况下,战略上也改变不了现状。这一点,战后的埃及也看的十分清楚。
当埃及人尽全力一击,用光阿拉伯世界所有的地缘牌也无法取得胜利后,萨达特也开始以埃及为本,考虑下一步的战略了。首先无论从动机还是能力上看,苏联人都不再被埃及人视为可靠的盟友了。既然站在美国的对面,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到的,那么如果也同样和美国人站在一起,让美国来调解埃、以双方的矛盾,不失一个选择方案。
事实上,如果不是埃及执意要上位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话,双方之间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地缘关系来看,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地缘矛盾。西奈半岛完全可以用非军事化的办法,成为双方共同的缓冲区。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可能,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放弃了领导阿拉伯联盟和以色列对抗的外交政策,转而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美国的斡旋之下,通过谈判的方式让以色列归还了西奈半岛。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世界的带头大哥愿意率先和自己和解,其意义之大可想而知。这最起码意味着自己今后,不再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了。虽然把西奈半岛这块吃进去的肉吐出来,多少有些心有不甘,但以色列人也十分清楚,如果不把西奈半岛还给埃及,和平是不可能到来的。既然战略缓冲和出海权,都能够通过政治协议来保证,又有美居中调解,那么以色列如果一定要占着本奈半岛不放,也就有点不识实务了。
埃及的态度转变,无疑对阿拉伯联盟是一个重大打击。特别是对于与以色列还有无法调和矛盾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来说,更是一种出卖。事实上受到直接伤害的,并不仅仅是巴、叙两国。以沙特为首的海湾石油国一开始也同样无法接受埃及的这种转变。它们之所以热衷于用石油禁运,来帮助阿拉伯联盟取得外交话语权,并非完全出于所谓的阿拉伯“民族大义”,从西方国家夺回石油话语权,才是终极目的。也正因为如此,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沙特以美国在战争期间支持以色列为由,联合了其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发起了石油禁运,并由此酿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与埃及无关了。而埃及方面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被逐出阿拉伯联盟。当然,在后来识实务的沙特家族,和不识实务的萨达姆都被美国搞掂之后,回头再看埃及当年的决定,大家也就不好说什么的。唯一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就是做出这项重大决定的萨达特。被很多阿拉伯人视人叛徒的他,在埃、以和平协议签署后的一次阅兵中,被几名士兵所刺杀。而随后上台的穆巴拉克,也开始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统治。
尽管以苏联解体之后,绝大多数的阿拉伯国家,都面对现实接受了以色列的存在,并在美国的斡旋之下和以色列和平共处,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国家,却至今仍然和以色列纠缠不清。基于戈兰高地的多重价值,如果让以色列人在它和西奈半岛之间选择的话,他们宁愿放弃面积更大的西奈半岛,而集中力量对付叙利亚。事实上无论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还是以色列的整体战略上,这一点都未改变过。在战争期间,以色列在苏伊士两岸取得军事主动权后,就转而集中力量对付攻击戈兰高地的叙利亚人了。而这一次,以色列人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戈兰高地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