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想做“齐王”之心,在他执意攻齐之时,就已经不是秘密了。现在的他,已经基本扫清了齐地所辖的各地缘板块,驻军于“沂沭河谷”的地缘中心——城阳(也就是当年莒国的都城,现在的山东“莒县”)。如果他愿意的话,很快就可以沿着沂、沭两水南下,攻击项羽在泗水两岸的根基之地(特别是楚都“彭城”)。至于彭越,他对齐、鲁之地兴趣倒不大。这位一直不肯投入项羽阵营的乱世枭雄,图谋的是项羽留给自己的自留地——梁地。要是项羽当初肯把梁地封给彭越,而不仅仅是给他一个“侯爵”的话,彭越很有可能就是项羽的部下了。正因为如此,在从刘邦处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彭越和汉军更象是一种平等合作,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因为这种关系所产生的不信任感,彭越甚至收留了那位被韩信打的国破家亡的末代齐王——田横。以让自己在政治上有更多的选项。
既然彭越由始自终的是希望做“梁王”,那我们就要花点时间解释一下“梁”这个地缘概念了。简单点说,“梁”指的就是魏国在华北平原的土地。我们知道,魏国的根基之地本来是在山西高原的“河东”,而中原之地只能算是自己国土中次一级的版块。不过当秦国崛起,河东之地因秦人的压力越来越难以支撑时,魏国的政治中心便开始转向中原了。直至秦人完全控制了河东,把魏人的势力赶出太行山以西后,魏国在地缘属性上,算是完成了一次被动的搬迁工作。其标志就是,居于中原之地中心位置的“大梁”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成为了魏国的政治中心。而为了和之前的魏国有所区别,这一时期的魏国也被称之为“梁国”了。
由于魏国在中原的版图,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确认“梁”这个地缘板块的边界究竟在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以宋国灭亡之后的情况而言,西至现在的郑州,东至泗水,北至河水(河济平原的西部),南至睢水流域,都可以算是梁地。从位置上看,这可以说是一块天下至中的板块,也是项羽执意把他归入自己直属地的原因所在。只是说起来,彭越执意希望梁地称王,并不是个好想法。说起来,相比韩信,彭越的战略眼光就要差的多了。韩信谋齐地,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想法。即使不考虑那些技术问题(比如板块的完整性、防御力等),仅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当年同样为周王朝立下了最大军功的姜子牙,也已经向后人证明了,齐地是一个有机会传于子孙,并在今后有可能出现的诸侯体系中,位列三甲的板块。反观中原这块是非之地,可以提供的反面例子就太多了。即使没有汉帝国后来的中央集权,彭越和他子孙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记得在彭越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我们曾经分析过,为什么彭越会对梁地感兴趣。这其实和他的根基之地有关。彭越所生长和起兵的“昌邑”(现山东巨野县与金乡县之间),位于深沟以北,济水以东,巨野泽以南。在位置正处在泰沂山区和中原之地的交接处。由于连通泗、济两水的深沟存在,昌邑和深沟以南的“陶邑”一样,处于几方势力交织之处。齐、魏、宋、楚,甚至秦的势力,在战国时期都曾经触及于此。这样的地缘位置,也让彭越的家乡有机会连通几个重要的地缘板块,并在其中选择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现在的情况看,彭越已经离自己的目标很近了。为了促使韩、彭两军南下,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在固陵之战遭遇挫折的刘邦,很快便意识到,到了“分蛋糕”的时候了。为了满足彭越做地头蛇的愿望。分封给彭越的“梁”,并不仅仅限于中原之地,而是向东北方向越过了巨野泽,到达了泰山与济水交汇之处的“谷城”(今山东平阴县)。另外划定了睢阳这个曾经的宋都(商丘)作为彭越封国的南点。从位置上看,彭越的根基之地“昌邑”,正好处于将谷城——睢阳两点的中点(这样昌邑就有机会做彭氏“梁国”的政治中心了)。这种设计,明显上为了满足彭越即想谋中原之地,又不想做地头蛇的想法,可谓用心良苦。只不过将来确定梁国东、西边界时,估计还得花些心思。毕竟这种切割方法,并不符合地缘规律,也很难象齐地那样,找到稳定的地缘边界。不过这些细节在当时,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刘邦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让韩、彭二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封号,至于自己将来的封国究竟有多大,还是要看自己努力的。因为按照惯例,你的封地所在。而这一切变现的时间,和项羽生存的时间又是成正比的。有鉴于此,封号一至,再不用刘邦去做工作,新晋的“齐”、“梁”二王,便急不可待的领军南下了。
从战略上看,南出沂沭河谷的齐军(韩信军),所指向的会是西楚在泗水流域的根基之地,尤其是彭城这个大本营,将会是这位汉军第一人所需要解决的目标;至于彭越,他更感兴趣的是汉王分封给他的中原之地。不过他们现在的心中,究竟是公心多一点,还是私心多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次生力军一动。项羽在中原及泗水流域就没有后路可退了。
正在向东战略后撤的项羽,在得知韩信已经攻克了彭城,彭越也已率军南下的消息后,心里应当知道,淮河以北已经不再有他的立足之地了。现在的楚军,虽然还有机会在野战中取得战术性胜利,但到却决没有实力在攻城战中消耗了。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夺回包括彭城在内的,被韩、彭二军南下占领的城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唯一正确的战略决定,就是回到那些暂时没有被汉军染指的楚地,然后以此为基地准备防御战。以刘、韩、彭三人的攻击方向来看,淮河以南地区会是项羽最后翻盘的本钱。
事实在后来的历史当中,以江东为基地,淮河一线为缓冲,大多数时候是南方政权对抗北方政权的基本模式。所谓“守江必守淮”,如果没有有江淮做外围,长江防线所所谓天险,实际上是为双方所共有的,并不能起到真正的防御作用。当然,要真正的实现南北分治的局面,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平原,以及巴蜀之地也必须由南方政权掌握。以当时战略格局来看,项羽并不具备这种条件。不过如果有淮河做第一道防线的话,项羽最起码会有机会喘息,整军再战。然而刘邦并没有把这个机会留给项羽,因为在他的手上,还有一张政治王牌,可以迅速将淮南乃至“吴头楚尾”的赣江流域,从西楚政权中分离出来。这张政治王牌,也曾经是项羽阵营中的一张军事王牌,他就是那位和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的“英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