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天意文学 > 地缘看世界 > 第885节
日期:2013-07-1101:39:16
  前面有几位朋友帮助指出了,将横断山脉河谷地带的河流单纯定位为“太平洋水系”是一个错误。最起码怒江——萨尔温江是注入印度洋的。这的确是一个失误,在此先感谢大家帮助指出。其实结构横断山脉兼得太平洋、印度洋两大季风带的优势来看,水向两洋分的结构,也颇为符合康巴板块的过渡性质。当然,具体到水气影响,并不是说怒江就只能接受印度洋水气,而澜沧江、长江就只能受太平洋水气影响了。毕竟“风”要比“水”更加活跃。
  
  虽然横断山脉河谷地带,在水资源上优势颇大,河谷低地加起来面积也不小。但这个板块最大的问题就是切割的太厉害。任何一个想直接统治所有河谷的相法,在古典时期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正因为此,从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的整个横断山脉地带,一直到红色中国建立之前,都延续的各自独立的土司制度。这些土司虽然会基于民族、宗教、政治原因,接受版块外政治力量的领导,但任何想从他们手中夺取领地控制权的企图,都会遇到最为激烈的反抗。
  
  相比横断山脉河谷地带各自为政的地缘政治局面。雅鲁藏布江河谷作为一条单一河谷地带,在纵深和统一难度上的优势,就要突出许多了。印度洋的水气,让这条河谷迈入了农耕的门槛。而受阻隔未能享受到多少印度洋水气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唐谷拉山之间的内流低地区,也并没有被浪费掉。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板块,总是会有机会自然生长出一些草原植物,以滋养一些游牧部落。在南部那些依靠印度洋水气,而获得人口优势的雅鲁藏布江流域部落的整合之下。有了这些生活今天西藏北部的高山游牧部落加入,也使得藏民族的祖先,能够成为一个农牧混合类型的族群。
  
  说到这里,又要提一下当年那位中国首富了。他在向别人宣扬他那大胆设想时,其实不应该以喜马拉雅山为目标,而是以它背面的念青唐古拉山为对象炸开个口子,把已经上升到雅鲁藏布江的水气,分一部分到念青唐古拉山与唐谷拉山之间的内流低地。这样的话,这片降水量只够维持畜牧业存在的低地,说不定就有机会成就一条贯穿东西的河流,并成为西藏新的核心农业带了。当然,如果能在喜马拉雅山相应位置上多炸几个口子,降水肯定会更多。只这样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生态后果,以及要有没有技术可行性,就不是我们要深入讨论的了。
  
  回到严肃话题上来。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崛起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的水气所创造的小环境,固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这个板块拥有从文明先发地区直接吸收技术、文化的地缘优势,才是它PK掉高原上其它河谷地带,成为地缘核心的关键因素。而这个文明先发地区,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所指向的就是“印度”了。
  解读中、印之间的恩怨问题,甚至是这个帖子存在的最初理由。在开贴四周年之际,我们又将从新的地缘视角,来重新审视一下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地缘关系了。在行政地图上,除了藏南和阿克赛钦这两个热点板块之外,相信最能吸引大家注意力的点,应该是尼泊尔和不丹之间那个被中、印两国瓜分的中间地带。以行政区划来说,中国向喜马拉雅山南麓延伸的这片领土,被称之为“亚东”(县);而印度与之相邻的突出部,则被标注为“锡金邦”。
  
  对于年龄稍长些的人来说,“锡金”应该都是以独立国家形象出现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的。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只存在于中国地图上的小国,其实早在1975年就被印度以“民主”的方式吞并了(全民公投)。而中国之所以固执的要给这个不存在的国家以独立地位,无非是为了对冲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态度。基于印度的态度转变,中国也已经在2005年从地图上,抹去了这个早已不存在的国家。
  
  以对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渗透来说,古典时期的西藏土著,做的要远比南亚低地上的印度人好的多。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藏南这些山地板块,在古典时期都不是印度的菜。而相比更适应高温热带生活的印度人来说,习惯高原生活的藏人,对复杂山地环境的适应性就要更有优势了。凭借整合整个青藏高原而带来的实力优势,藏人在古典时期就已经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分水岭,在面向印度洋的南坡山地上控制一些突出部。
  
  在这些突出部中,亚东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这与它本身的地理结构,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很容易在地形图上看到,亚东所处的位置其实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间撕开的一个缺口,如果以行政名+地理形态的方式命名的话,可以称之为“亚东谷地”。从这样一个缺口穿越喜马拉雅山,肯定要比翻越雪线容易的多。更为重要的,亚东谷地本身的纵深,已经足以承载一定人口聚落其间,并使之成为一个战略补给地。
  
  亚东谷地,并非是藏人或者中央之国所渗透的唯一一个,深入南亚水系上游的板块。如果大家仔细观察那张《雅鲁藏布江河谷地缘结构图》就会“欣喜”的发现,在中国和尼泊尔交界之处,中国最起码具有了四条恒河水系的源头部分,分别是:阿润河、吉隆藏布、布地甘达基河、卡尔纳利河(孔雀河)。除了最西头那条著名的孔雀河之外,其它几条河流源头的控制,受益于一条界于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主脉之间的山脉——拉轨冈日山。
  
  从结构上看,这条位于雅鲁藏布江之南的弧形山脉,应该也是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只不过它一方面与主脉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形成了一片纵横尼泊尔北部的盆地区(行政上包括吉隆、定日、定结、岗巴四县);另一方面,尽管从雅鲁藏布江河谷方向,进入拉轨冈日山南麓要更为容易些。但基于地势原因,那些发源于拉轨冈日山南麓的河流,最终即没有向北成为雅鲁藏布江支流,也没有成为内流河。而是向南穿透喜马拉雅山主脉,成为了恒河的支流。这也使得来自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族群,更容易占据这条喜马拉雅山腹地的低地带,并获得进一步渗透南坡地带的桥头堡。
  
  中、尼边境的具体地缘结构,并非我们这一阶段解读的重点。事实上,以分水岭原则来看,在中国与不丹之间存在的六处争议区域,以及中国在藏南地区的渗透中,地缘优势无一例外的都在中国方面(也就是说,都是处于恒河或者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支流地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那张《雅鲁藏布江河谷地缘结构图》自然来探究一番。我们今天的重心,还是在于解读亚东河谷在卫藏地区与南亚次大陆交流中的连接作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